(原标题:跑赢宜宾地震的预警系统背后:研发者汶川震后找亲友筹百万做这事)
6月17日晚,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成都高新减灾所与应急管理部门(包括原市县地震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本次地震。震中附近的部分宜宾、成都的民众的电视、手机、专用地震预警终端等发出预警提示。宜宾市提前10秒预警,成都市提前61秒预警。
这一系统的研发者是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2008年回国至今,王暾一直在致力于和地震波“赛跑”。南都记者6月18日早致电王暾,王暾同事表示他正在开新闻发布会。
“四川长宁正发生5.8级左右地震,德阳市旌阳区震感轻微,请合理避险。地震横波还有49秒到达!”6月17日晚,四川省德阳市一位居民在家看球赛时,电视屏幕右下角突然出现这样一个弹窗。
德阳电视地震预警。
此次收到地震预警的远不止德阳一个城市,也并不止电视通知一个方式。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凉山州、德阳市、成都市、眉山市、资阳市、雅安市等市的学校发出预警,成都市的180个学校、110个社区收到预警,宜宾市、乐山市、成都市13个区县等开通了广电和互联网电视地震预警的区域发出电视地震预警提示。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宜宾市、四川省雅安市等3个县的4个农村场镇提前7-65秒发出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在2008年就开始了。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王暾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研究工作。学霸王暾曾先后取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力学博士、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的学位,他原本的目标是做大学教授。但在看到汶川地震造成的伤亡场景后,出生于四川的王暾萌生了研发地震预警系统的想法。
汶川地震后不到一周,王暾带着从亲友处筹集的300万元,到成都开始了地震预警科研。
地震预警靠的就是时间差。地震预警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速度比电波慢的特点,在地震发生后迅速收集震中信号,在地震波到达破坏地区前发出预警。王暾带领团队利用这一原理研发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原理。
2010年底,王暾带领团队完成了地震预警系统的雏形,并把仪器部署在汶川地震余震区进行实验。2011年,国内首次实现手机短信接收地震预警信息,证实该技术基本成功。2012年,汶川电视台开通了国内首个电视预警功能,在地震波到来前,电视会自动跳出弹窗并开始倒计时。
2013年2月云南巧家4.9级地震发生后,王暾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实现成功预警,这是国内地震预警系统首次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成功预警。同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再次成功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受到大量关注的同时,质疑声也逐渐出现:提前几秒、几十秒预警有用吗?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是否受法律限制?
对此,王暾回应,研究表明如果在地震波到达时提前3秒收到预警,伤亡人数可降低14%;提前10秒,伤亡人数可降低39%;如果汶川地震发生时有预警,死亡人数可能会减少2万至3万。
王暾说,地震波从震中发出到达该地的时间减去预警系统响应的时间即为避险时间。“避险时间的长短与震中离用户的距离有关,与地震强度无关。”
王暾说,哪怕只有几秒也能挽留很多生命,“地震预警能为紧急逃生避险提供时间,室外人群可在几秒内远离建筑,室内一、二楼人群疏散至室外,三楼以上人群可就近避险,避开悬挂物,防止被物品砸伤。”
发展到现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地震部门合作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已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52次破坏性地震。2018年5月以来,通过各地政府的依法授权,电视地震预警已从3个县延伸到德阳市、宜宾市等十多个市州。
此次宜宾地震,系统还绘制了烈度速报图,供政府、应急部门应急救灾决策。地震发生时,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大厅)、四川省减灾中心、四川省消防总队等安装的应急型地震预警专用终端提前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及时辅助应急。
王暾表示,自汶川余震区发展的我国地震预警成果,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