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舞剧《杜甫》由重庆市歌舞团倾全团之力、历时一年精心打造,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作为国内首部以舞剧形式表现杜甫的作品,该剧自2016年4月28日首演以来,获得业界高度认可。其中《丽人行》段落在网络上点击量超过十亿,形成了舞剧《杜甫》热的文化现象。2019年10月10日晚,舞剧《杜甫》作为“向祖国献礼——重庆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原创剧目展演”参演剧目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上演。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组织我市舞台艺术评论工作者、爱好者、学生等齐聚一堂,观摩该剧,共同讨论舞剧《杜甫》的审美价值、思想内涵、当代表达等议题。我们有幸邀请到几位青年评论家,撰写了这组文章。
舞剧《杜甫》,美在何处?
吕霖枫
《杜甫》是重庆市歌舞团倾力打造的一部舞剧,获得了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以及诸多奖项。不仅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而且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尤其是《丽人行》片段点击突破10亿。一部剧,同行们说好,专家们说好,观众们说好,那一定是不错的。
有幸,最近笔者在重庆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原创剧目展演上,看到舞剧《杜甫》。看之前,我心中产生几个疑问。首先,杜甫这样一个大诗人,早已经写过、演过很多了,创作者们如何塑造一个不一样的杜甫?第二,杜甫一生所写的诗不计其数,留下来的就有1500多首。他一生漂泊到过很多个地方,颠沛流离,跌宕起伏。这样庞大的信息量,如何转换成一种舞蹈形式?第三,《丽人行》能够在抖音上突破10亿的点击量,而且很多80后、90后们看了全剧都说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尤其是得到现代年轻人的口碑真不容易。究竟吸引现在年轻人的原因是什么呢?看完舞剧《杜甫》,我的疑问迎刃而解。
舞剧《杜甫》的形式之美
一部文艺作品,最起码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形式美的基础上才可能有内容的美、思想的美。看了该剧的观众第一声赞叹便是:美!这里的赞叹,大概说的就是舞剧《杜甫》的形式美。首先是舞蹈的美,尤其是《丽人行》《兵车行》两个段落。前者表现唐朝的奢靡之风,后者表现的是唐朝的穷兵黩武。前者是华丽的、奢靡的,后者是压抑的、沉重的。前者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后者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前者是女性的阴柔之美,女眷们婀娜多姿,拖着逶迤的长裙,缓缓的、轻柔的卷曲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媚。后者是男性的阳刚之美,将士们推动着巨大的车轮,整齐地、有力地耸动着肩膀,仿佛肩膀承受着重力,呈现出了男性的阳刚、力量之美。
两者都对唐朝的政治带着强烈的批判态度,但是不妨碍它的形式是美的,这给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艺术作品可以表现贫穷、表现痛苦、表达批判、表达仇恨,但不妨碍它的形式是美的,这并不冲突矛盾,这就是艺术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再如,在表现杜甫丧子的段落中,夫妇二人的双人舞一举一托,依然是美的,这不妨碍表现他们的悲伤和痛苦。表现贫穷不一定非要破破烂烂,表现痛苦不一定非要一把鼻涕一把泪,表达批判不一定非要高台教化、大声疾呼,舞剧《杜甫》给我们提供了“美”的表达方式。
舞剧《杜甫》的当代审美
什么是当代的审美?这话题很大,而且不太容易说清楚,我认为当代的普罗大众都觉得美,就是当代审美。诚然,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各美其美皆可。但是看完该剧大家都觉得美,我想或许关于当代审美能得出一点点共识。
首先,《杜甫》呈现出一种简约的美。舞台干净、动作简单、舞美清新,这些集合成了一种简约之美。或许是今天物质世界极度充盈,反而简约成为了一种时尚,繁复的美成了负累。但是简约不等于简单,隐藏在简约背后的是复杂的技术,是经过艺术化处理呈现出了简约的风格特点。该剧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制造大量的影像,如宫殿的瓦解、诗歌的频现、田园的春色等等,呈现出的影像是简约的,是意象化的,而不是写实。如《兵车行》中,一架巨大的马车,配以动作加以支撑,就表达出了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的境况。这背后的技术是复杂的,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复杂的,而在舞台呈现上是简约的。
其次,呈现出一种个体之美。“一个人笔下的唐朝”作为该剧的核心,足以表明创作者们表现的是个体的、个性的。这里的杜甫也不是历史的概念里生成的杜甫,而是创作者们想象的杜甫,是观众们能够触手可及的杜甫。从踌躇满志到官场失意,从丽人嬉水到春夜喜雨,还原了一个“人”的杜甫。同时,用舞蹈的动作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用肢体语言来传达杜甫内心的愤懑和悲悯,不是刻板的、不是教条的,而是多义的、复杂的。尤其是设置了两个杜甫,一老一小、一壮志踌躇,一看尽烟云。年老的杜甫审视着年轻的自己,他很想对他说些什么,但却欲言又止。为什么这样的设置能够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试问谁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已经从教科书上,形成了一个杜甫印象,而该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亲可近的杜甫,这也许是能够吸引当代年轻人的原因。
《杜甫》是传统的题材,是当代的演绎。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卢慧也认可这部舞剧的创新:“既看到其中朝鲜族农乐舞的痕迹,也在编舞上使用了大量的现当代舞蹈语汇,这种创新能够推动舞蹈艺术前进。”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作曲温中甲赞赏该剧音乐有想法、有创新。“剧中用了很多民族乐器,像筝、琵琶等,但最后的效果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民族音乐作品不一样,有新的感觉。”艺术作品要演给当代人看,要让当代人走进剧场去欣赏,那就必须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精神需求。
舞剧《杜甫》的诗画之美
诗是发散的、剧是内敛的,二者有一定的出入。既要表现诗,又要形成剧,这实属不易,必须取舍。创作者弱化了属于“剧”的结构和核心,摒弃了线性的表达,而突出了诗、画和舞写意性,三者结合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协调统一,形成一种诗画之美。
诚然,一般观众对于杜甫的诗歌都有一定的了解,“三吏三别”《春夜喜雨》《兵车行》等都已朗朗上口,但还有一些诗歌是大家不太熟悉的,需要观众有一定的“前理解”才能更好地观赏该剧。创作者们下了很大的功夫,把杜甫的诗歌融入到情境之中,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表达,这需要观众在对杜甫诗歌的“前理解”基础上去发现。
诗画情境并没有淹没该剧的舞蹈,创作者把诗化为境,把诗化为舞,形成了人在境中,画寓于诗的人、境、诗的和谐。尤其是最后一场中,把杜甫的《春夜喜雨》变成了“春日喜雨”,一群头戴斗笠劳作的农民,时而弯腰插秧,时而仰天大笑,让雨水沁入心脾。这时的舞蹈完全融入了情境之中。一幅春日鲜艳欲滴绿意盎然的生机画卷,一阵阵簌簌而下的春雨声,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诗句化成了一幅一派祥和的世外桃源,而这就是杜甫的终极理想,这也是创作者们对于杜甫诗歌的理解。
《杜甫》的美在于形式之美,在于诗画之美,在于舞蹈之美,种种的美,把传统和当代融合起来,把家国忧思和个人命运结合起来,把诗、画、舞结合起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把杜甫的诗歌碎片化处理,虽视觉效果明显,但对全剧意义不大。此外,老少杜甫之间缺少戏份,缺少戏剧性的冲突,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对于人生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后者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生命解读。总体来看,舞剧《杜甫》是一部成功的尝试,因为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