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是直通车 作者:王恩博
“新疆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广西不再是封闭的西南边陲,西部地区从对外开放的‘末梢’走向前沿,过去的内陆和边陲正在走向开放第一线。”
这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近日在西安出席第三届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时的一番话。这种对外开放格局的切换,被他形容为“历史性变化”。
如其所言,过去十年,西部地区GDP从10.6万亿元攀升至25.7万亿元,经济增长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提升的开放水平受到海内外投资者关注。在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时隔300年,陆地经济迎新机遇
专家指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深远影响,对于重塑西部开放格局功不可没。
近300年来,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海洋运输是承载全球贸易流量的主导方式,也因此形成了基于海洋运输体系的全球分工格局和经贸秩序。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注意到,从卫星地图上俯瞰夜晚的地球,灯光璀璨的城市群、都市圈大多沿海岸线分布,内陆灯光则相对黯淡。这是过去数百年来海洋运输深入发展的结果,充分说明远离海岸线上千公里的内陆城市往往处于海洋经济的“第二线”。
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这一点。特别是中欧班列开通运行,让几乎中断的欧亚大陆桥重新变成联通沿线国家的陆上丝绸之路,陆地经济再度受到关注。
目前,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已开通西安至中亚国家等17条干线通道,实现亚欧地区主要货源地的全覆盖。中欧班列(西安)从初期的每周1列到现在的每日10列以上,实现“井喷式”增长。
“共建‘一带一路’的推动,一下子将内陆城市顶到了对外开放第一线。”黄奇帆举例称,重庆、成都、西安等重要枢纽城市将因陆港物流汇聚功能带来更多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从而带动加工贸易、先进制造、保险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兴起,进而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跟进落户,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这种陆港城市的兴起,将推动沿边开放提质增效。
他分析称,2022年,中国大陆(内地)与世界各国6.31万亿美元的货物贸易中,有近4万亿美元是与中国陆地相连或隔海相望的“6加1”个板块(东盟、欧盟、日韩、独联体国家、南亚、中东和港澳台)进行的。在海洋经济格局下,这些贸易的运输方式85%是海运、15%是空运。未来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下,中国大陆(内地)与这六大板块间建立起高效便捷的铁路网和多式联运体系,完全可能有近50%(约2万亿美元)货物贸易在中国2.28万公里的陆上国境线上展开,通过北上、西出、南下的铁路运输方式实现。这将直接带动北上、西出方向上的西安、郑州、兰州、乌鲁木齐、沈阳、石家庄,以及南下方向上的昆明、大理、贵阳、南宁等内陆城市发展。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亦指出,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经贸格局由海运主导,全球各经济体约60%的经济总量分布在沿海200公里以内区域,内陆发展相对滞后。但随着中欧班列陆上运输能力显著上升,将有效改变全球经济地理,中西部地区也将获得更好发展机遇。
西部新发展,未来往哪走?
西部地区正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成为向西开放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向南出海的新动脉,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突破曾经的区位劣势,这里逐渐崛起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其中蕴藏的巨大机遇,也吸引着海内外投资者目光。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展望未来,西部发展如何再上台阶?尹艳林认为,西部发展必须把加大对内对外开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发展更高水平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深度融入全国和全球经济体系。“开放仍是西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大机遇。”
二十大报告关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提高中西部开放水平的部署正在有效落实。尤其RCEP生效后,西部地区在内陆开放、向西开放中的区位优势更加显著,2022年西部省份出口平均增速达29%,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国际大通道功能日益增强。
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对西部地区扩大开放、再拓发展新局的作用也更加凸显。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中投公司原总经理屠光绍表示,要通过自贸区金融开放和共建“一带一路”金融开放的双引领,服务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需求。他建议,围绕实体经济需要,大力发展跨境金融,探索跨境供应链、跨境投融资等一体化模式,并通过服务平台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间对接,促进资金融通。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亦提到,西部地区要激活与调动社会资本,富集金融资源、提升市场效率,增强创新投融资模式的动力。但他同时提醒,要把握好方向,管控好风险,坚决防止发生波及西部经济发展大局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这样,才能让各项投融资业务在支持促进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