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首民谚,道尽了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盐碱地的荒芜与贫瘠。如今,曾是白茫茫一片的盐碱滩涂上,沾化经济开发区不断延伸绿色生态产业链条,向“绿色”要动能,从“绿色”中出效益,走出一条让“生态颜值”转换为“发展增值”的绿色富民之路。
“种一葫芦收不了半瓢”的盐碱地,却为冬枣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当地在贫瘠的盐碱地上种出了营养丰富、脆甜可口的沾化冬枣,30万亩冬枣树成为富民的“金疙瘩”。
“从‘单一卖枣’到‘全身变宝’,实现了从种植向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等领域的延伸拓展。”位于沾化经济开发区的尚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利芯告诉记者,他们陆续推出冬枣馅料、水果冬枣糕、原味冬枣酱、冬枣粒等系列产品,远销海内外。
除了冬枣,沾化盐田虾成为当地第二张名片。依托土地海域资源优势,当地发展蓝色海洋经济,在盐碱地上建起5000余亩养虾棚,蹚出了一条高效集约的特色养殖路。
对虾收购商王金利告诉记者,“上光下渔”模式养出的盐田虾,肉质弹韧、味美鲜甜、个头还大,十分受市场欢迎。“这个基地的虾是养殖业牵手新能源产业后,组团奏出的‘渔光曲’。现如今这里已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虾’的渔光互补发电新模式,展现出新能源与工业旅游、盐田风光等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沾化经济开发区宏烨新能源公司党支部书记兼副总经理靳旭东说。
从“一业兴”到“百业旺”,盐碱地上“长”出绿色工厂。前不久,沾化区总投资30亿元、装机总容量55万千瓦的3个新能源光伏项目在盐碱滩上集中开工,全部建成后年均发电量约为7.7亿千瓦时,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7万吨,减排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4000余吨。
聚焦“一区三园”管理模式,沾化经济开发区大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引导企业以绿色转型为主线,持续探索节能减排技术;畅通产业循环,为企业发展寻找“好邻居”,实现产业链多链联动,打造共赢产业生态。
“隔壁企业供应的中海精细化工环氧丙烷是我们公司高级胺系列产品的上游原材料,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公司,可节约成本2000万元,形成一条集约、安全、绿色、循环的油盐化工产业链。”山东达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建说。
今年以来,沾化经济开发区推动完成15家企业项目技术改造,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达17.52%,实现了工业经济从“绿色制造”向“绿色智造”的蝶变。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还被列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产业园区试点名单。
沾化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韩炳辉表示,下一步,开发区将以“绿”为基、以“智”为核,争创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继续加强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精细氧化铝产业、新能源产业集群绿色发展,力争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下降10%左右。 (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