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延斌
如何借助新技术改造“过时”的基础设施,让老园区焕发新生机?济南高新区给出了答案。
为破解停车难、缓解“城市病”,济南高新区向地下要空间,利用视频检测、物联网、大数据和AI技术,打造了智慧停车供给系统,在只能容纳500余个停车位的空间内建成了1000个停车位,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可推广的园区更新案例。
4月10日,记者走进济南高新区,实地体验了智慧停车供给系统。
汽车拐进济南高新区舜泰智慧停车项目地下停车场一楼,摄像头在读取车牌的同时,屏幕上自动显示“电梯”号码。按照指引,汽车进入指定的“电梯”内,车主下车后按下“存车”按钮,汽车将被送往地下三层或者四层。在那里,AI接管了一切——自动化板车拉动汽车停进指定车位,全程只需两分钟左右。
上述项目的策划者之一、济南高新区审批服务部副部长李海军告诉记者,他们打造的智慧化和自动化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简化停车流程,利用无传感器智能停车实现联网和数据共享。车主用手机即可使用车位预约、无感停车付费等功能。
谈到该项目的由来,济高控股智慧谷公司董事长常艳丽带领记者来到一个约2.48公顷、3.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地面体育场。这是高新区重建的体育设施。
常艳丽向记者展示了改造之前的一幅照片。“由于高新区建成时间较早,导致原有体育场设施陈旧,功能单一,整体风貌较差,无法满足周边群众运动需求。同时,这里车流密度大,交通拥堵,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长期停车难,停车位缺口较大,影响了营商环境。”她说。这个项目符合了济南高新区讲求“亩产效益”的要求。
记者注意到,该项目地下一层为商铺、“电梯”和部分机动车位。商铺引进了餐饮、娱乐项目,解决了园区企业员工的餐饮、休闲问题。地下二、三、四层主要为无人化的机动车停车库。其中,地下三层还设置了部分非机动车库。
商业项目与停车系统分布在地下各层,产权如何解决?济南高新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副部长李童介绍,高新区秉承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提出“土地分层出让”工作推进思路,让各个项目都能顺利落地。
地上部分使用权仍按照体育用途划拨给行业主管部门,对原体育场进行改造,在强化体育主体功能基础上,打造休闲娱乐设施。地下部分按商业用途进行挂牌出让。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新区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成功探索出一条多个功能有效组合的土地复合利用路径。
“从满足企业需求、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角度,我们对济南高新区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我们通过推进土地复合利用、功能融合等多元化改造,利用新技术补缺功能系统,促进服务升级,改善生态环境。”李海军认为,这些经验和策略对于其他地区的老旧商办园区改造具有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