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西部发展政策持续推进,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政策不断深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市场吸引力不断释放,西部地区在旅游投资中的地位有望继续攀升,成为文旅企业投资重点区域
□吴丽云
近日,在重庆市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共有140个文旅项目签约,总金额超过4000亿元。近年来,西部省市的文旅投资项目一直保持热度。2019年,四川省重点项目中文旅项目共88个,当年计划投资770亿元;陕西省重点项目中文化旅游发展工程类项目共30个,计划总投资额2160亿元。西部地区文旅项目投资保持增长,投资热度不断上升,洼地效应逐渐显现,正成为业界关注的新区域。
多年来,我国旅游投资空间分布一直保持着东、中、西部投资额度依次递减格局。随着国家西部发展政策效应逐步释放以及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西部地区旅游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东、中、西部旅游投资占比为51.2%:21.9%:26.9%,西部地区首次超过中部地区,成为旅游投资的次重点区域,同时也是最具潜力的区域。2013年至2017年,西部地区旅游投资从617.3亿元增长到4289.2亿元,增长了5.9倍,远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同期1.4倍和1.3倍的增长速度。四川、重庆、甘肃等省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是西部地区旅游投资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西部地区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联合推动的结果。
从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2019年《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西部地区始终是国家发展高度关注的区域,也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区域。国家政策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体系建设、资金和人才支持,以及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对西部地区发展给予了全面支持,成为西部地区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
西部各省市在积极推进《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政策落地的同时,部分省市也结合本地实际推出了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政策。如2019年1月,重庆市出台《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降低企业成本,鼓励实体企业健康发展;2019年3月,四川省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文化旅游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从降低准入、拓宽融资、培育市场主体等多方面推动民营企业投资文旅产业发展;2019年5月,甘肃省出台《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方案(2019年)》,提出实施文化消费、绿色消费、业态拓展等创新行动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并通过专项资金和金融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文旅企业创新发展。各项政策的出台,为西部地区文旅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大增强了企业投资西部地区文旅产业的信心。
西部地区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结果。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推动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不断增长,文旅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持续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趋势监测报告及2019年投资形势展望》显示,2018年,西部地区拟建项目数量增长26.3%,仅次于中部地区30.1%的增长率;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7.6%,位居四大区域之首,且远高于中部地区11.9%的增长率,西部地区正进入基础设施快速提升期。
近年来,西部地区在高铁、航空、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方面不断完善,极大地优化了西部地区交通环境,增强了投资吸引力。2016年以来,沪昆、云桂、昆玉、宝兰、西成、成贵等多条高铁线路开通运营,大大提升了西部地区的可进入性,缩短了西部地区与客源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让西部地区优质旅游资源有了更多为外界所知的展示窗口。西部地区民航机场的布局和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交通环境。西部地区文旅产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正在不断补齐,投融资环境不断改善,对吸引更多文旅企业、投资者和跨界进入者投资文旅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部地区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与其良好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潜力密切相关。
西部地区是民俗、民族、非遗等文化资源富集区。同时,有着广袤的土地,自然旅游资源的丰富度和品级很高。5A级景区中,西部地区共有82个,占全国5A级景区的31.6%。但受经济发展、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限制,西部地区优质旅游资源并未完全转化为优质旅游产品。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其可进入性不断提高,旅游资源对接市场的能力也随之提升,那些因外部环境制约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资源有望在新时期获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同时,随着东部地区建设用地日渐稀缺和旅游供给日益丰富,旅游投资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外溢将成常态,西部地区旅游投资潜力将继续释放。
随着国家西部发展政策持续推进,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政策不断深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市场吸引力不断释放,西部地区在旅游投资中的地位有望继续攀升,成为文旅企业投资重点区域。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