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在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自由切换身份,如何实现?近日,记者了解到,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教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关露拥有了一个新身份——山东华普检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普检测”)检验科副主任、华普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中心主任。
得益于学校的制度设计,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像关露一样的人还有不少。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校校企合作的创新之处,日前,科技日报记者走进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实地探访。
步入校园,一座白色五层小楼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里便是华普产业学院所在地。记者了解到,这所学院的使用权由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与华普检测共有,是双方探索混合所有制的产物。
华普检测董事长刘学军向记者介绍,公司主要从事产品分析、产品复配、产品检测、企业职业卫生检测和评价、医疗卫生检测、水质检测、公共卫生检测等业务。“济宁现有两万家企业有检测需求,其中华普检测承担了30%的份额。”刘学军说,当下公司业务非常繁忙,订单也排到了明年年初。
“产教融合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中国说,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与华普检测,通过校企合作成为“校企合伙人”。双方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近3年来累计投入设备建设资金2000万元以上,每年在企业实习实训3个月以上的学生人数达200人。
新材料产业是济宁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记者注意到,2023年,华普检测联合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十所院校,成立济宁科创材料科学研究院。该研究院在化工新材料、光谱新材料、纳米新材料等新材料领域深度耕耘,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与华普检测既成为“利益共同体”,又成为发展“共同责任人”。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主任颜世超说,他们提供办学场地、理论知识和人才资源,而华普检测则提供实验设备、实践平台和市场动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实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李中国坦言:“我们与华普检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
刘学军的另一个身份是华普产业学院的副院长。同时,他还承担着济宁职业技术学院23级化工班的教学任务。刘学军透露,无论是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化工班还是制药班,这些专业的学生每天有4至8节课在企业实训室上。
对华普检测的技术人员来说,企业与学校融合发展,使他们也多了一份责任。刘学军举例,企业的众多“技术大拿”都参与到了课程教学之中,比如化学实验前处理、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的操作、生物培养和检验、气相色谱和质谱等课堂上,都有华普检测技术人员的身影。
刘蕾蕾是济宁职业技术学院23级化工一班的学生。采访当日,记者看到她正和同学们在华普产业学院二楼实验室进行氢氧化钠的标定实验。参与这种实验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必要环节。刘蕾蕾告诉记者,她在华普产业学院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相信毕业后一定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实现高薪就业。”刘蕾蕾说。
在华普产业学院内,产教融合成为常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这里不仅能够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还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这种“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广立说,华普产业学院的成功实践,不仅解决了企业面临的困境,更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混合所有制模式,高校、企业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