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新市民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新市民所需的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工作。如何撬动金融机构发力业务创新,为新市民提供“小确幸”的服务,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由于新市民信用信息不全、有效抵质押物不足,消费需求小而散,传统金融服务渠道难以覆盖,无法满足新市民群体的金融需求。”日前发布的《全国城市新市民数字金融服务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新市民在获取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机构风险控制而难以进行差异化筛选,被阻挡于服务范围之外。
围绕《报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表示,新市民群体人数众多,且需求潜力巨大,但目前市场上还缺乏足够的数据来全面刻画其金融服务状况。同时,服务新市民也代表了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探索和实践普惠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
业界人士表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要主动发现、精准把握新市民需求,提供多样化、特色化金融产品,以新市民金融服务破题,点燃生活消费“烟火气”。
今年以来,新市民群体成为了金融机构的增量客群,加大了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的力度。重庆等地出台了金融支持新市民安居乐业实施细则,让金融成为新市民融入新生活的后盾。
“消费金融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存量经营时代。”中信消金董事长李如东表示,行业发展更加注重场景化的精准服务、更加注重数字化的智能风控、更加注重精细化的用户运营、更加注重规范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我们通过‘有期贷’等金融服务,围绕数智驱动的发展模式,强化数字化风控和精细化运营,助力促进扩大消费。”
“金融机构要深化运用大模型等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触达度、实惠度、便利度和信用度。在假日节点,推动促消费活动高效触达用户。”上述业界人士说,要重视对新市民金融服务合法权益的保护,将其嵌入到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各环节、全流程,提升金融服务新市民的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