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来文走访移民搬迁户。秦超摄
中新网长治11月13日电 题:75岁村干部“重担”五十年 带领村民跨世纪走上脱贫路
作者 刘小红 郭学红
他是跨越两个世纪的村支部书记,22岁任职,被群众留任50余年。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一个好的村干部,就是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今年76岁的山西沁县杨安乡佛堂岩村党支部书记龚来文,生于河南滑县,上世纪60年代逃荒来到佛堂岩村。1966年,22岁的他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7年。几十年来,他以建设美好家园为己任,带领村民逐步把一个远近闻名的“逃荒村”变成了文明村、模范村、示范村、和谐村。他也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曾经远近闻名的“逃荒村”佛堂岩村,现如今变成了全国造林千佳村、全国文明村,山西省山区小康示范村、生态模范村、绿色生态村。李建军 摄
走马上任群众温饱迫在眉睫
佛堂岩村地处沁县西南部,山大沟深,人口稀少,是典型的土石山区。上世纪60年代,这个村70%以上的人是从外地逃荒而来的,被人们习惯地称作“逃荒村”,也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
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村民们吃不饱的问题。为了调动村民积极性,他把全村一千多亩耕地分田到户、户均5亩地。该村村民龚耀孩说,当时全国农业还是集体生产,这件事之后,龚来文被停职5个月。1970年,制订了全村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带领干部群众从一道坡、一条沟开始,对全村1000多亩土地全部进行了治理,历时五年,把村里80%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奠定了佛堂岩村粮食逐年增产的基础。
筑强堡垒荒山秃岭建“绿色银行”
在佛堂岩村荣誉展览室里,摆放着龚来文54年来获得的三四百个荣誉。在他心中,有一个荣誉分量最重,那就是1995年被国家绿化委授予的“全国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
针对佛堂岩村宜林面积11000亩的实际,村委会提出“种地靠农户、栽树靠支部”的发展思路。在村干部和党员的带领下,一年当中约7个月,全村人都在山上种树。就这样依靠镢头加馒头,苦干加实干的艰苦奋斗,历时十年,实现了绿化万亩山、人均万株树的目标。
79岁的村民武保玉说,万亩荒山绿化时,老龚既是总指挥,又组织人外出采集树种、育苗,还带领群众上山打坑、栽树;既要完成“以村定山,按人划片”的任务,又要验收工程,严把质量关,心比别人操得多,活也比别人干得多。如今,走在佛堂岩村,漫山遍野的油松、刺槐已实实在在变成了一座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银行”。
坚持实干争先发展打造模范村
进入新世纪以来,村里投资500万元,建设了1.2万平方米新式民居,村级道路、动力电、自来水户户通,建起高标准的文化广场、沼气池,村民吃水、用电、看电视“三免费”。截至目前,该村人均达到3吨粮、万株树、200株核桃树、50平方米新式民居,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000元,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山西省山区小康示范村、山西省生态模范村、山西省连续六届文明和谐村,村党支部也荣膺山西省高标准基层党支部称号。
此外,佛堂岩村率先展开新农村建设,在全县第一家修建了新式民居12000平方米,硬化了道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红瓦白墙,绿色环绕,健身广场、文化大院、图书室、多媒体放映室应有尽有,有线电视、自来水、村通水泥路、沼气池覆盖率达到90%。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佛堂岩山绿了,民富了。
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2019年4月,龚来文被山西省授予龚来文“全省脱贫攻坚奋进奖”。
对于这一奖项,他说,“还记得去年脱贫时,我们村不存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但周围的几个自然村村民要求搬迁来佛堂岩村,看着村民们那么真挚的期盼眼神,我犹豫了。如果同意,这项工程巨大,会给村集体经济带来压力,但如果不同意,面对这么多贫困村民于心不忍。于是,我就召开村民大会。会上大部分人都同意他们移民搬迁至我们村。”
为了易地扶贫搬迁,村里投资500多万元,为30户村民新建住房3600平方米,让5个自然村的村民集中搬迁至佛堂岩村开始新生活。为解决贫困户搬迁后续发展难题,龚来文帮扶贫困户依托项目乡镇产业片规划,采取“一户一方案”的模式,为他们量身定制后续脱贫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搬迁贫困户就地发展畜牧养殖业,落实产业发展帮扶政策,通过扶上马,送一程,让搬迁户收入稳步增长。
几十年来,龚来文获得了全国绿化奖章、山西省劳动模范、全县十大标兵等荣誉称号。他说:“我已过了古稀之年,希望在接下的时间,依靠生态崛起的佛堂岩,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为核心,努力打造绿色第一村,再尽一点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