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雪花年夜如席”,在诗人眼里,漫天飘动的雪花,浪漫而富有诗意。对科学家而言,研究雪,这项事业倒是相当孤单的。在静卧于天山深处的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几代科研职员已苦守了50多年。
选址
我国的雪崩研究是应保障山区公路平安的需求而起步的。为了如许的任务,老一辈科学家在工作站建站选址时,就将科研需求置于首位。
近日,记者跟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舆研究所的同道,来到中哈边疆新源县,沿天山山脉西段一路盘桓而上,在海拔1700多米的天山深处一个峡谷里,全国独一的雪崩不雅测站——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揭示在面前。几小我,一条狗,几十平方米的平房,屋内简单的糊口用品,屋外安插着各类不雅测仪器。面朝几座皑皑雪峰,巩乃斯河从屋旁流过,这就是研究职员的糊口工作场合。这里冬季降雪频仍,雪期年夜于150天,以研究站为原点,上下12千米,都是雪崩风险地段。
对如许的选址,雪崩研究站站长李兰海的先容里布满了敬意:先辈们不惧危险,将站址选在了雪崩最频仍的峡谷里。这里是野外不雅测和研究雪崩的尽佳地段。在这类火食希少的处所,为了便于工作,将糊口情况置于危险当中,表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一切为了科学的忘我奉献精力。
研究
人们说,一沙一世界,那末一粒雪花的世界呢?
在雪崩研究博士郝建盛展现的微镜头里,一粒雪花的外形可以幻化出2万多种分歧形态。在站里挂着的用打印纸打出的部门雪花图片里,固然没有颠末任何艺术加工,但那种年夜天然付与的朴素美,百变而奇异,让人赏心悦目,一粒雪花真是一个美不堪收的世界。
科学家研究雪,发现美,更带来人类对天然熟悉的晋升。这些分歧外形的雪花,是分歧天气、温度与湿度带来的成果。那末,在甚么样的温度、湿度与压力前提下,轻易构成雪崩灾难呢?科学家就是要捕获如许的纪律。
1967年,为了包管翻越天山南北疆的公路全年通顺,我国成立了天猴子路雪害防治工作队,专门研究雪崩构成的机制和防治法子。随后又成立了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研究手段也从最初的靠肉眼不雅测,便宜各类科研装备,到今天有了雪崩冲击力丈量仪、雪层温度热流丈量仪、水质阐发仪、积雪特点仪。另外,还成立了雪害防治工程实验场、雪崩冲击力实验沟槽和雪化学尝试室等。
研究职员指着对面山上的沟槽和堆砌的土丘告知记者,有了这些办法,工作站此刻很平安,当重达几吨的雪团滑落下来时,这些举措措施可以起到减速的感化,并让雪团顺着导雪槽冲到河里往。不雅测场的各类装备和探头可以主动丈量雪崩的冲击力,记实雪崩的速度、压力等数据,还原雪崩的产生成长进程,经由过程雪崩产生机理阐发,揭露气温转变与雪崩集中产生的关系,为雪害预防治理供给手艺保障。
苦守
研究雪崩必定是一件吃苦的事。但在雪崩站里,从站长到研究职员,说得最多的是,和先辈比起来,从糊口到工作,此刻的前提不知好了几多。
这个站的工作团队不到10人,有博士3人。工作站离县城有120千米,方圆三四千米没有居平易近。在现代糊口中,手机已相当于一个主要器官,没有旌旗灯号是很难熬难过的。记者乘坐的车在进进研究站前几千米就没了旌旗灯号,问工作职员的感触感染,他们笑着说,到了工作站,手机就当音乐播放器利用了。
经年累月的不雅测和实验,他们的工作闪现了功效。之前,忙碌的218国道公路避免雪崩灾难的法子就一个——封路。此刻,他们弄清了散布的300多个雪崩易发点,并按照环境设计挡雪方案,在山脊处和国道拐弯处架设挡雪板。此刻,连通南北疆的这条国道再没有因雪崩间断过。
站长李兰海几年前来这里时,作了充实的思惟筹办。但他坦言,真没想到会有这么艰辛。缺人、缺装备、缺经费,还有孤单,有时好想找小我说措辞。“但坐在河滨,想着有如许的机遇,可以干些想干的事,人被胡想鼓励着,就会对本身说,没有人来打搅我的梦,孤傲对我来讲没甚么。”他此刻最想做的事,就是成立一个活着界上有影响力、有话语权的积雪雪崩研究站。李兰海还想建一个雪的科普馆,他说:“雪是有生命的,我们可以讲雪的故事给公家听,出格是给少年儿童听,让他们玩雪、懂雪,激起探讨雪的热忱,从而加倍酷爱科学。”
(本报记者金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