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5日17时讯(记者 杜典韵)11月29日,经过两个月的排练,京剧《秦良玉》在国泰艺术中心剧院首演成功。近日,挖掘整理改编失传剧目京剧《秦良玉》专家座谈会在重庆市京剧团会议室举行。
本次座谈会邀请北京、上海专家6人、市内专家4人,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专家7人、石柱文化和旅游委2人及主创、主演等共计40余人参加,为京剧《秦良玉》建言献策,提出修改打磨提高的建议。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艺术处处长谭光龙主持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始,重庆市京剧团团长张军强首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挖掘整理改编《秦良玉》的相关情况。他讲到,主创团队去石柱采风时,通过石柱研究秦良玉的史料专家和当地人的描述,才发现秦良玉在石柱当地是如此受人景仰和爱戴,让许多当地人引以为傲。这更加坚定了重庆市京剧团要把这个戏打造好,让英雄精神传承后世的决心。
戏剧评论家谭志湘表示,从首演看,导演对于《秦良玉》的改编是很成功的,保留它原有味道的同时,处理得十分有新意。戏中秦良玉三次与去世丈夫对话,这样的表现手法在传统戏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京剧《秦良玉》的成功改编并重新立上舞台,其意义是重大的。作为中国京剧旦角行当四大艺术流派之一,由于“尚派”要求演员能文能武的艺术特点以及一些历史原因,“尚派”的传人并不多,目前京剧舞台在演的“尚派”艺术剧目也不多。为了更好的发扬我国国粹,让各大流派百花齐放,《秦良玉》的挖掘整理改编,对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流派要“流”起来,就不能一招一式全都只是照搬尚小云大师,正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从首演看,作为“尚派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周利很好地表现出“尚派”特色的同时,并没有一味照搬。“周利是一个好演员,这个戏应该成为一个能够传承下去的戏。”谭志湘在会议最后表示。
戏剧评论家吴乾浩说,听说了《秦良玉》很多年,但就是没有看过。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女英雄里,除了梁红玉,其余大部分例如花木兰等都带有民间传说色彩。而秦良玉是唯一一位被写入正史,且列入将相列传中的女英雄。重庆市京剧团身处秦良玉的故乡重庆,挖掘整理改编此剧,意义非凡。但此戏是尚小云大师在上世纪20年代推出的戏,要挖掘整理改编这部戏,它的难度会比新创作一部戏更大。但从首演看,重庆市京剧团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他说,他很喜欢张彤这个人物,“张彤是一个让观众有想象力的人物”。
中国戏剧杂志社原总编赓续华评价,他能看出,为了更好的呈现这部戏,编剧冯钢下了大功夫。秦良玉这个角色的行当表现很丰富,刀马旦、花旦等行当都有表现。周利扮相好,唱腔美,表演地道,很好地塑造了巾帼女英雄的形象。他说,这再次印证了,京剧就是要给演员写戏,因为京剧就是需要“角儿”才能立起来的艺术。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旦角的四大艺术流派中各有特色,其中“尚派艺术”最能集中表现一些角色的特点。尚小云大师当年演绎的角色,多为女侠、女将军这样的巾帼。而《秦良玉》此戏,我们这一代人是都没看过的,如何传承它?“我认为就是要继承尚小云大师的选择取向和价值观。”这个戏的首演是立住了的,是一部歌颂家国情怀的作品,符合“三并举”的精神,一个戏第一次演就能立起来,是很让人佩服的。《秦良玉》的主创没有在意识方向颠覆它,他们尊重历史,尊重尚小云大师曾经的演绎,最大程度地保留这些东西的同时,把它改编得更适应当下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导向。
对此,戏剧评论家郦国义说,京剧《秦良玉》的成功首演,为当今戏剧是否应该按照艺术规律来进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同时,为了京剧《秦良玉》能够在今后的舞台上有更好的呈现,与会的专家们也针对此剧的剧情发展、角色的情感递进及矛盾冲突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全体主创人员认真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并对他们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原会长王玉珍表示,京剧《秦良玉》首战告捷,周利的表演到位,综合能力强,较好的体现了尚派艺术的风格。基金会理事、副秘书长徐幸捷谈到,明年是尚小云大师诞辰120周年,倘若在那个时候京剧《秦良玉》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精进,对于“尚派艺术”的传承是意义匪浅的。
会后,《秦良玉》导演沈斌表示,接下来,主创团队将会回到上海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力求让京剧《秦良玉》在舞台上有更好的表达,真正成为传得下去的舞台艺术作品。
本文图片由重庆市京剧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