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敦煌6月10日电 (记者 冯志军)“敦煌河西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互鉴”学术研讨会10日在敦煌莫高窟举办。来自中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学者,围绕敦煌石窟等甘肃河西丝绸之路段石窟的多语言壁题、考古文献、考古艺术、丝路交流、民族宗教、敦煌民俗、多语种语言文字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由敦煌研究院主办的此次研讨会,旨在推动加强科研机构和石窟文博单位在甘肃河西丝绸之路段石窟考古文献、考古艺术、丝路交流、民族宗教、多语种语言文字等相关领域的学术力量和基础资料建设。提升长久以来河西石窟考古艺术研究、敦煌学的传统和优势学科在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小刚表示,敦煌文化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佳例证之一,多种语言的写本、壁题以及敦煌石窟中的多元文化都是敦煌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员孙伯君说,与汉文古籍一样,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少数民族古文字所记录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曾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创制使用的“官方文字”,曾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启蒙教化百姓的载体,在少数民族接受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融入中华文明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孙伯君表示,加强对少数民族古文字和古籍的研究与阐释,无疑可弥补汉文史料的不足,从“他者”的视角呈现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过程,从而为汲取历史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资源。
甘肃河西走廊(简称“河西”),自古就是中国中原地区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大量的文化遗产坐落于此。这里自古就是多民族文字和文化的交汇之地,汉字对很多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产生过重要影响。(完)
翻译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