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9月11日电(范宇斌 王侃)“教育的本质是要让所有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终身受益。”谈到教育,民革党员、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郑跃星有自己的理解。
郑跃星认为,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是人类文明的传递,教育使人高尚、聪明、健康,教育完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开阔的视野、流畅的表达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激发他们追求成功的欲望。”
这种理念,贯穿于郑跃星数十年的教学和学校管理实践。
郑跃星。 受访者供图从“大致初通”到“融会贯通”
1982年,郑跃星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回到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工作。之后,他担任了五年理科班班主任和数学教师,并组织理科资优生的培养。他曾是上海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曾率理科班学生获得1996-1997年度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和美国数学邀请赛三项冠军,以及上海市高三数学竞赛季军。
奥数教学成绩抢眼的郑跃星关注的不仅是那些“尖子生”。在他的课堂内,他关注每一个学生,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宽阔的视野与创新意识;他的学生不光会做题、刷高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由衷喜欢上了数学。
在丰富的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郑跃星坦言,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带领学生去经历学习的三个层次——大致初通、细致精通、融会贯通。“我时常会遇到一些基础并不是特别好的学生,思维能力很薄弱。很多人觉得思维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然而我觉得思维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很多老师能让学生“大致初通”,有些悟性好的学生也许能做到“细致精通”,而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却很难。对此,郑跃星提出了创新始于问题的观点,认为学生要注意学会提问,认为好问题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在他看来,一堂课的结束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
他认为,“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这是教育体系的核心。它以问题作为驱动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而不是停留在被动和机械的接受层面。
“这三个问题是我的恩师曾容传授给我的。”郑跃星讲解了这三个“什么”的含义:前两个“什么”是明白知识和逻辑。理解之后,如何去拓展、创新和创造,恰恰都在“还有什么”上。以解题为例,懂得“是什么”体现学生的理解能力,懂得“为什么”体现学生的辨析能力,懂得“还有什么”才是学科大局观。
在郑跃星的教学过程中,时常要求同学尝试从多角度“一题多解”,高中的知识体系如不等式、三角函数、二次函数、解析几何……其实都具备内在的关联,打通知识之间的壁垒,所以一题多解能力,“我希望我的每个学生都能具备,也会要求他们必须具备。”
郑跃星。 受访者供图从“探索能力”到“综合素质”
2018年,郑跃星担任华曜宝山实验中学校长,他心心念念的是让自己实践多年的教学理念惠及全体学生。在他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们迸发出的创造力令人惊叹。
他给全体初中生都安排了数学探究性作业。比如学习了分数、圆与扇形、勾股定理等基础知识后,他就要求学生利用这些知识或规律去设计精美的图案。“那其实对他们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平面几何里的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的数量关系,到了立体空间是否有类似的结论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后,又会出现下一个问题。”
作为校长,郑跃星在这种探究教学中打破了年级的界限。“在第一阶段,我用高中生的作品引导初中生,他们非常惊叹,觉得漂亮得不可思议。于是,我鼓励他们可以超越学哥学姐。果然,他们的第一批作品就令人惊艳,这也激发了学生和教师的热情。我会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并讲评,逐渐也能提高他们的水平。”
在这样不断鼓励和引导中,在这一个又一个的问号中,学生们的探索能力逐步得到锻炼,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
郑跃星与学生。 受访者供图“要完成高质量的作业是需要综合能力的。譬如,在学习了圆和扇形后,有一个作品叫《月夜》,弯弯的月亮,他在一个大圆上挖掉一个小圆从而形成,又通过两个弓形合并在一起形成树叶。红花和绿叶、独特的构图,这些图案还涉及到面积和周长计算,所以完全是综合能力的培养。”郑跃星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悟到美,提高审美情趣,数学和美学的交融碰撞出火花,对学生们真正理解数学产生了积极作用。
郑跃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甚至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学校的升学率产生积极影响——2022年,华曜宝山实验中学首届初中毕业生考取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录取率达82%。(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