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者:张瑾
伴随多地推出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已成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保险创新与投资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以下简称《图谱》),聚焦惠民保纵向迭代分析视角,将产品迭代方案纳入数据系统。
“基本盘”稳步扩大
“惠民保作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融合新的尝试,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普之于众,惠之于民’的使命担当。”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上海市保险学会副会长许闲介绍,近年来,惠民保“基本盘”稳步扩大,新增产品增速放缓,市场逐步由爆发增长转向平稳推进。
《图谱》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5日,各省(区、市)累计推出惠民保产品622款,去除迭代产品重复统计数据,实际推出惠民保产品284款。从时间维度上看,2015年推出首款产品,2020年迎来市场爆发,之后,惠民保市场增速逐渐放缓:2021年新增83款产品,2022年新增72款产品,2023年1月1日至11月15日新增27款产品。
2023年新增的27款惠民保产品分布在安徽、广东、甘肃、湖南、湖北、河南、江西、辽宁、四川、山东、陕西、新疆、云南等13个地区,其中,新疆实现惠民保“零”的突破。
目前,医保内住院费用支出仍为惠民保产品覆盖的主要风险。免赔额主要分布在0-8万元,累计保险金额多分布在210万-310万元。单一费率产品费率均值约95元。
产品运营逐步分化
自2015年在深圳推出试点以来,惠民保逐渐形成“省市统筹、一城一险”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
惠民保产品运营正逐步出现分化。《图谱》分析称,超七成惠民保产品健康运营。截至2023年11月15日,各省(区、市)推出的284款惠民保产品中(不包含迭代产品),211款持续运营,73款停止运营。
持续运营的产品占比74.3%,其中,市级统筹产品占比超八成、省级统筹产品占比近二成。
停止运营的产品占比25.7%,其中,3款未正式运营即停售,48款运营1期,17款运营2期,4款运营3期,1款运营超4期。
值得关注的是,“一城多策”情况下,城市发展水平与产品停售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大城市更能容纳多款惠民保产品良性竞争,小城市多款产品同时运营更易出现停售问题。《图谱》引用Gybrand发布的2023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对不同发展程度城市运营多款惠民保时的情况统计发现:一线城市惠民保平均停售率15%,准一线城市惠民保平均停售率38%,二线城市惠民保平均停售率43%,三线及以下城市惠民保平均停售率47%。
此外,政府指导、竞争乏力、市场饱和、销售不达预期等因素,使得安徽、福建、湖南等地出现多款产品合并为一款产品的现象,这导致部分地区惠民保停售比例提高。
“更普惠”成迭代方向
在基本盘稳步扩大、部分产品退出市场的同时,存量产品纵向迭代替代新增产品横向扩面成为惠民保市场主流模式。
据《图谱》观察,惠民保十大迭代方向包括:调整保险费率、增加版本选择、优化运营方案、调整保险金额与免赔额、调整赔付比例、增减产品责任类别、增加药品及适应症、调整增值服务项目、提供续保优惠、改变既往症患者赔付方案。
“整体来看,‘更普惠’正成为惠民保迭代宗旨。”许闲表示,迭代方案对于惠民保破解“死亡螺旋”危机具有积极意义,但产品升级过程中仍需警惕“假惠民”升级,保障保险消费者权益。
对于惠民保未来发展,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周延礼提出,要协调推动保险业与医保部门、医疗机构的合作,实现有效协同,为发展商业健康险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惠民保避免‘死亡螺旋’的措施来自两个端点。”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郑秉文认为,惠民保存在广泛的社会需求,但还需从制度设计、产品迭代两个层面加大“政府端点”和“产品端点”的改革力度。(记者 张瑾)
(责任编辑:孟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