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家豪华品牌汽车4S店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停业,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此次闭店事件的背后,折射出传统汽车经销模式在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同时也引发业界对于汽车销售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
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及行业竞争加剧,汽车经销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表面上看,汽车4S店停业是由于资金链断裂所致,但实际上,这一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从市场大环境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及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加速推进,燃油车市场遭受强有力的冲击。豪华汽车品牌虽在品牌影响力上仍具优势,但在整体市场份额被逐渐蚕食的情况下,其经销商的销售业绩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与此同时,豪华汽车品牌之间的“价格战”也愈演愈烈,经销商为实现销量目标,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场推广和促销活动,导致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其次,从管理角度来看,部分汽车经销商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一些豪华汽车品牌4S店往往在店面租金、装修等方面投入较大,同时为保障日常运营,还配备大量专业的销售人员、售后服务人员及先进维修设备等,从而导致人力成本、场地租赁成本及设备维护成本持续攀升。当销售业绩未能达到预期时,这些高额的成本支出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经销商喘不过气。
再者,库存压力也是导致4S店停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过去的销售模式中,汽车经销商通常需要按照厂家的要求大量囤货,以保证市场供应。然而,当市场需求出现波动,尤其是在销售淡季或市场遇冷时,大量的库存车积压在店内,不仅占用巨额资金,还可能因车型更新换代等原因面临贬值风险,进一步加剧经销商的经营困境。
此外,从厂家与经销商的关系层面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部分豪华品牌厂家在销售政策上对经销商过于强势,比如设定过高的销售目标、严格的返利政策等。经销商为完成任务,有时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合理的销售手段,如过度降价促销等,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却破坏了市场价格体系,损害自身利润空间,并且一旦无法完成厂家任务,还会面临返利减少甚至罚款等情况,使得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面对汽车4S店频繁倒闭、停业的现状,政府层面是否应介入并出台退出机制,已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实际上,随着汽车流通行业毛利润降低和经营压力增大,行业协会已在呼吁尽快建立和完善汽车经销商退出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规范经销商的退出行为,使得整个过程更加有序、透明。例如,在退出前要求经销商对消费者已购买车辆的售后维修、保养服务做出妥善安排,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通过合理程序处理好员工安置问题。此外,退出机制还可以对经销商资产清算等环节进行监管,防止出现恶意转移资产等不法行为。
在笔者看来,退出机制的建立可以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汽车经销商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经销商信用评价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经销商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措施予以化解;其次,建立品牌经销商退出机制的法律法规框架,明确退出条件和程序,确保退出过程的合法性和公平性。同时,政府还需加强对退出经销商的后续管理,确保其妥善处理好与消费者、厂家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关系,避免引发社会矛盾和纠纷。
此次豪华品牌汽车4S店接连闭店事件,为整个汽车经销行业敲响警钟,提醒业界市场环境并非一成不变,任何行业都可能面临突如其来的变革与冲击。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还是其他新兴技术、消费趋势的涌现,都要求行业从业者时刻保持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不能因循守旧,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惟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此次事件中,业界也应反思传统汽车经销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车企与经销商关系上,过于强调厂家的主导地位,忽视经销商的利益和发展需求,导致合作关系失衡,这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在经营模式上,过度依赖传统的销售和库存管理方式,缺乏创新和灵活性,在面对市场变化时显得捉襟见肘。因此,行业发展应注重各方利益的平衡,建立更加合理的合作模式,同时推动经营模式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孙伟川《中国汽车报》(2024-12-02 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