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耶鲁大学在内的欧美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并不附和美国“关门”怪象,表明该政策必然得不到广泛认同和响应。
当地时间5月23日,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发表声明,重申耶鲁大学对国际学生和学者的坚定承诺,指出“他们在耶鲁的校园是受欢迎和尊重的”,并强调“开放是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取得卓越成就的关键,也必须始终是耶鲁大学的标志”。
苏必德的声明得到网友纷纷点赞,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最近美国将“针对中国留学生和科学家”拒之门外的消息纷至沓来:“MIT零录取”、“斯坦福取消中国大陆面试”、中国“千人计划”涉及在美华人学者遭到刁难……
林林总总地针对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关门”的举措,很大一部分基于“安全”或“知识产权”的口实,但实质上是唯恐其他国家在高科技领域赶超自己,并认定这种“关门”措施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然而,正如许多反对这种做法的美国学者所指出的,这项措施并不会产生美方所期待的效果。
首先,包括耶鲁大学在内的美国和美国以外国家的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并未表示对美国“关门”怪象的附和。早在今年2月23日和3月9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就先后发表了类似耶鲁大学这样的声明。
这充分表明,“关门”政策是基于非理性的逻辑、虚妄的目标和不合实际的假定而作出的反应,必然得不到广泛认同和响应。
此外,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也是受益于“楚才晋用”最大的国家,一代又一代大量外来留学生因羡慕美国的学术环境、知识转化效率而留在美国,是这个国家几十年来始终立于高科技产业潮头不倒的奥秘所在。“关门”政策看似“误人”,实则“误己”,会对美国自己的学术舞台及高科技就业市场带来严重伤害,并促使更多优秀外国人才重新考虑自己的留学和学成就业选择。
对于美国某些人的“关门”言行,中国人也应有冷静的认识:一方面,我们有理由对这种莫名其妙的排斥、歧视表示反对、愤怒和抗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因此故步自封,放弃出国留学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
改革开放是近年来中国高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引进来、走出去”和“吸收一切有益的外来知识”,则是“开放”的关键。面对“关门”的刁难,我们非但不能就此“闭关自修”,相反,更应抓住一切契机,继续“走出去、引进来”。唯如此,中国才能在一片“关门”声中继续屹立于全球发展的潮头,才能让“关门论者”的如意算盘归于一场空。
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官方和民间许多有识之士就努力在中国推广近代教育,一战后更将归还中国的“庚子赔款”用于在华办学,这些措施虽有复杂的动机在推动,但客观上增进了两国间友谊,也让中美两个当事国双双获利,许多“红利”让两国的后来人托荫至今。
如今,美国政府囿于单边、狭隘的考量改弦更张,受到了各方的反对。其“关门”政策将只能是抽刀断水自伤身,却不能从根本上阻止中国谋求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的步伐——因为那原本就是包括中美两国在内,世界上每个国家所理应享有的基本发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