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鼎盛,许多技术长期居于世界的前列,赢得了美誉。比如说瓷器,就是长盛不衰,无论是唐宋,还是元明,不同的阶段都有大名鼎鼎的瓷器品种。在清朝,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并结合西洋技术,创造性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瓷器品种。其中转心瓶就是陶瓷艺术的珍品,一件艺术瑰宝。
所谓转心瓶,就是由内瓶、外瓶、底座组成的玩赏器。它的外瓶镂空,内瓶上面绘制着各种各样的纹饰。内外瓶分别烧制后,组装在底座之上,内屏可以转动。人们通过镂空的外瓶,就可以看到里面的花鸟鱼虫、人物形象不断变化,如同走马观花,又像皮影戏一般。正如清末国学大师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所记载的:
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裳殊品也。
那么转心瓶能干什么?能装水吗?不能,即使盛水,倒出来的时候也极为不便,一不小心,还容易碰坏内外瓶。它实际上,完全是一种观赏品,只能欣赏把玩所用。
不光是没有实用功能,而且转心瓶制作的难度极大。外瓶的镂空本来就已经很不容易掌握,废品率极高,但重点还是在内外瓶的配合。外瓶的底部要做成钮状,内瓶的底芯要做成槽状,两者嵌套既要严密,又要能够灵活转动。这极为不容易,因为在古代,烧制陶瓷的温度很高,而到底多少度,没有现代的测量方法,完全凭借工匠的经验水平。再加上陶土的种类、批次不同,导致成型后的收缩率有所区别。
因此,如果稍微有一些偏差,就会让内外瓶无法嵌套,或者无法转动。即便是能够转动,也一定要达到宫廷所要求的顺畅、均匀,不能有半点马虎。因此,这种转心瓶,就成为了皇宫中的奢侈品,只有在清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康乾盛世才出现。
不少朋友对文物的价值非常关心,其实对于大多数文物来说,越是在当时贵重的文物,到现在就更值钱。对于转心瓶来说,2011年,一件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拍卖成交价格超过五亿元,轰动一时。但是,那还只是普通的转心瓶,完全比不过南京博物院的《清高宗行围图》转心瓶。
这只转心瓶高为70厘米,口径为20厘米,底径为24厘米。它的外瓶镂空纹饰都是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山水林木的造型,而且外瓶的蓝釉,非常鲜艳醒目,几乎也是当时釉彩的巅峰之作。它的内瓶,展现的是清高宗到木兰围猎的场景,为了烘托乾隆的英明神武,图景之中还绘制了许多大臣跪拜的人像。
最为令人叫绝的是,它不仅能够通过内瓶的转动,在镂空中窥视乾隆出猎的耀武扬威,而且还转心瓶夹层上的12个牙雕人物还可以活动。通过镂空处,人们用手拨动这些牙雕人物,它们就可以做出不同的姿态,比如磕头、作揖等等。这样的设计,当然比普通的转心瓶制作更加困难,增添的新的难度。因此,连一向不在乎烧钱的乾隆,也不得不特别叮嘱:
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嗣后按节进十数件。
根据记载,这种《清高宗行围图》转心瓶最早烧制于乾隆八年。后来在乾隆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因为木兰围猎的活动,又烧制了一些,但总数不过几十件。因为太过精巧,又容易破碎,到现在仅存的也就南京博物院所藏这一件而已。它虽然在当时就是奢侈品,只有天子才能把玩,但现在却成为了人人都可以欣赏的文物,还是一件大好事。#瓷器#文物#清高宗收藏
那么转心瓶能干什么?能装水吗?不能,即使盛水,倒出来的时候也极为不便,一不小心,还容易碰坏内外瓶。它实际上,完全是一种观赏品,只能欣赏把玩所用。
不光是没有实用功能,而且转心瓶制作的难度极大。外瓶的镂空本来就已经很不容易掌握,废品率极高,但重点还是在内外瓶的配合。外瓶的底部要做成钮状,内瓶的底芯要做成槽状,两者嵌套既要严密,又要能够灵活转动。这极为不容易,因为在古代,烧制陶瓷的温度很高,而到底多少度,没有现代的测量方法,完全凭借工匠的经验水平。再加上陶土的种类、批次不同,导致成型后的收缩率有所区别。
因此,如果稍微有一些偏差,就会让内外瓶无法嵌套,或者无法转动。即便是能够转动,也一定要达到宫廷所要求的顺畅、均匀,不能有半点马虎。因此,这种转心瓶,就成为了皇宫中的奢侈品,只有在清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康乾盛世才出现。
不少朋友对文物的价值非常关心,其实对于大多数文物来说,越是在当时贵重的文物,到现在就更值钱。对于转心瓶来说,2011年,一件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拍卖成交价格超过五亿元,轰动一时。但是,那还只是普通的转心瓶,完全比不过南京博物院的《清高宗行围图》转心瓶。
这只转心瓶高为70厘米,口径为20厘米,底径为24厘米。它的外瓶镂空纹饰都是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山水林木的造型,而且外瓶的蓝釉,非常鲜艳醒目,几乎也是当时釉彩的巅峰之作。它的内瓶,展现的是清高宗到木兰围猎的场景,为了烘托乾隆的英明神武,图景之中还绘制了许多大臣跪拜的人像。
最为令人叫绝的是,它不仅能够通过内瓶的转动,在镂空中窥视乾隆出猎的耀武扬威,而且还转心瓶夹层上的12个牙雕人物还可以活动。通过镂空处,人们用手拨动这些牙雕人物,它们就可以做出不同的姿态,比如磕头、作揖等等。这样的设计,当然比普通的转心瓶制作更加困难,增添的新的难度。因此,连一向不在乎烧钱的乾隆,也不得不特别叮嘱:
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嗣后按节进十数件。
根据记载,这种《清高宗行围图》转心瓶最早烧制于乾隆八年。后来在乾隆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因为木兰围猎的活动,又烧制了一些,但总数不过几十件。因为太过精巧,又容易破碎,到现在仅存的也就南京博物院所藏这一件而已。它虽然在当时就是奢侈品,只有天子才能把玩,但现在却成为了人人都可以欣赏的文物,还是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