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98艺术·展评 | 木字:景与物的交融
朱金石:木字
合艺术中心 / 北京
2020年6月6日—8月6日
朱金石“木字”合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朱金石在合艺术中心的展览“木字”展示了一种作品与其所处空间之间所可能产生的互文关系。作为一个有别于白盒子式的展览空间,一座精致小巧的苏式庭院对于一位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呈现而言,无疑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语境。如何在这样一个空间中将艺术家于不同时期及地域中通过多元媒材创作的数十件作品以一种颇具情境带入感的方式自然地加以呈现,并保持其与环境之间微妙的平衡,“木字”显然提供了一次有效的尝试。
朱金石“木字”合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一直以来,朱金石的创作主要围绕绘画及装置形式展开。在其四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两种形式始终以一种并行不悖且互为渗透的方式沿着一条突破既有美学概念及形式边界的路径有序推进,这集中体现在其对物质性的强调、对材料运用的一以贯之,对绘画与装置各自固有定义的瓦解,及在媒介实践下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气质中。这种创作的内在一致性不仅使其不同作品之间在理念及感性层面上具有一种超越形式的共通性,亦为将其整合在一个有着特定建筑形制的空间环境中提供了先决条件。
朱金石“木字”合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打破了创作时间顺序,散布在庭院各处的作品,以一种近似日常物的状态与周遭环境自然融合。中厅与南厅主要呈现了朱金石的绘画作品,从七十年代末带有欧洲现代主义风格的具象绘画《雨伞》,到八九十年代颇具写意性的早中期抽象绘画,再到2000年后为人所熟知的厚绘画实践,一条有关艺术家前后相继的绘画探索脉络如草蛇灰线般贯穿于两个厅堂之中。这些被置于室内空间、在色彩关系上呼应着人造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的画作也不仅令人联想至传统中式厅堂中的挂屏及书画,不同的是,两件大尺幅厚绘画作品《初念》、《失去白云》并未以墙面悬挂的方式呈现,而是以类似装置作品的展示方式各自立于庭室中央。这一设置不仅规避了空间所带来的限制,亦展现了艺术家有意模糊作品的形式边界,使绘画脱离传统观看方式,向三维空间纵深的实践意图。
朱金石“木字”合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大块颜料在画布上的堆积及其所呈现的肌理,使朱金石的厚绘画具有一种极强的“物质性”特征。显然,艺术家意在通过这种方式突显“物”本身所具有的自言性、内在性及扩张性。画面中作为客体的物质形体在与作为主体的创作者的交汇乃至冲突中同样显明了一种自主性的存在。创作过程中,颜料从画布上毫无征兆的坍塌、滑坡、脱落已成为一种常态。正如此次展出的一件名为《牛头》的作品——一次颜料的意外滑落所造就的浑然天成,而材料的思想也正是在这种物质的流动中被赋予肉身。
朱金石“木字”合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如果将朱金石的绘画创作看作是一个对物质性不断强化的过程,那么这一特点也同样体现在其装置作品中。早在创作于1988年的作品《方阵》中,艺术家即通过以立方体的形态堆砌作为中西方主要绘画媒材的亚麻布与宣纸的方式昭示了这一理念及手法的形成。如果说前者更多体现了艺术家彼时关于文化与媒介关系的思考的话,那么在甘家口公寓艺术时期创作的《山水案》则以同样复数化的物质堆叠形式展示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无界状态。而近年的作品《墨筐》则仿佛是将甘家口与厚绘画时期所应用的媒介互为融合的一次实践,显示了艺术家对不同物质材料组合后所具有的张力及语义层面的潜在可能性的持续挖掘与探索。
朱金石“木字”合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除却这些分布在回廊间,与其所处环境浑然一体的作品之外,艺术家此次为展览特别创作的《来字》更是汇聚了其对包括物质性、空间性、时间性等因素在内的多重理念线索。《来字》转换自2016年一件名为《无题》的旧作,在合艺术中心,其以层层堆叠的形态再次呈现,溢出的颜料及从箱体上拆卸下来、被立于墙边的木条均有效削弱了原作可能带来的极简主义想象,而被放置于屋顶瓦片上的一块作品局部则在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转换中被自然悄然改写着容颜,恰对应了朱金石厚绘画作品中物质肌理的经年变化。
朱金石“木字”合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不难察觉,朱金石的作品洋溢着一种东方式的感性气质,它不仅体现在诸多作品诗意的命名上,亦渗透在作品所蕴含的日常意趣及浪漫遐思中。这些颇具传统文人气息的特质被轻巧地掩映于对形式探索的强烈意愿中,却又在这样一个志趣风雅的江南庭院中被恰如其分地彰显出来。
图:合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