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青年社工以“实现助人自助,让自身价值达到最大化”为目标,成立了“银发艺术团”。图中老人为“银发艺术团·合唱小分队”成员,他们发挥艺术特长,自发排练表演歌曲、舞蹈、戏剧等节目,快乐生活。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制图:王姗姗
“在这里生活了10个月,我感觉找到了生活的新起点。”2023年8月,家住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陈世平在她80岁这年,决定结束独居生活,住进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杨福院”)。
在杨福院,陈世平的一天被安排得有条不紊。早上6点左右起床,在护理员的辅助下洗漱、吃早餐。天气好的话,她会和老伙伴们一起去院子里散步、聊天。午休后,她便匆匆赶往活动室,参加唱歌、画画、智能手机学习等银发课堂兴趣班,常常“玩”到晚餐时间还不尽兴。学会使用手机录像和视频功能的她,几乎每天都和两个女儿分享养老院里的生活趣事。
陈世平年轻时是一名小学老师,即使已是80岁的高龄,但声音洪亮、谈吐得体、头脑清晰。凑近看,脸上的皮肤白皙,几乎看不见老年斑。大多时候,她都是乐呵呵的。
“以前过得太辛苦,现在不仅要养老更要享老,不仅要物质食粮,更要精神食粮。”陈世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曾独自照顾患有脑梗的老伴10年,那时的生活枯燥而又劳累,整日围着家务和老伴转,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老伴去世后,她尝试和女儿生活了一阵子,但还是喜欢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
住进杨福院前,陈世平常常去家附近的托老所消磨时光。但到了晚上,整个房间又只剩自己一人,心里总是孤独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病、糖尿病也愈发严重,有时下床都成了问题。在老朋友顾奶奶的推荐下,陈世平住进了杨福院2号楼。
陈世平的女儿坦言,“妈妈住进杨福院前后,判若两人”,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还愿意动脑子和社交了,最喜欢和老伙伴们排练表演歌曲,最近新学了一首潮流歌曲《小美满》,“每天都有好多想法”。
27岁的赖娜是2号楼护理主管,她告诉记者,每次喊陈奶奶“美女”或“大小姐”,对方都笑得不亦乐乎,“像个‘老小孩’一样”。
杨福院院长乔毅皓告诉记者,新时代养老已逐渐从生存必需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转变,也就是养老向享老转变。为此,杨福院在为陈奶奶等老年人提供专业生活护理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快乐享老”的氛围,重视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参与,为其设立生活的目标,激发自身能力,让老人自主自由地生活,提高人生意义感和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