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北宋时期,就常有缺钱的现象,“民间谓之钱荒”。就有很多大臣、学者对钱荒现象感到非常疑惑。很多时候,还会出现物价上涨和钱荒同时发生的现象。比如大臣魏了翁就说:“重以楮币(宋代的官方纸钞——会子)泛滥,钱荒物贵,人情疑惑,市井萧条。“这就显得更矛盾了:既然钱少,按道理物价应该不贵才对啊,为什么物贵和钱荒会同时发生呢?
钱究竟去哪里了?宋代人找了很多原因:因为外贸外流了,富人把钱藏起来了,使用、运输中损耗了,等等。但这些解释并没有彻底消除他们的疑惑。
那么究竟为什么钱多反倒会发生钱荒呢?
以宋代会子的滥发为例。人人明白,如果在每张钞票上乘以同一个数,物价也就会涨相应的倍数,等于什么都没有改变,没有人的钱会增多,这可以称之为“普乘悖论”。会子滥发,并没有真的增加了钱,因为滥发之后,会子流通的最终结果,也就是相当于在每张会子上乘以一个数。按经济学者周其仁的比喻,“货币似水”,最终会“流”均匀。
但是另一方面,滥发会子的过程中,原来持有会子的人,购买力被摊薄了,官府却借会子滥发,注入虚假信用,敛入大量资源。所谓通货膨胀,其实就是虚假信用的增加。人们得到会子的过程是有先有后的,越先得到会子的人,越少受到会子贬值的损失,最后得到会子的人,受损最大。对于受损的人来说,尽管最后手里的会子数量变大了,但是购买力却变小了,当然就会感觉到钱荒。
由于会子滥发的不确定性,民间的信用遭到巨大的破坏,人们不愿意往外借钱了。所以,一方面钱“多”了(“普乘悖论”,只是会子数字变大了,并没有真的增加钱),另一方面,人们感受到信用稀缺。钱荒就是信用荒、融资难,钱“多”、钱荒两者同时存在并不矛盾。金属铸币的滥发,其原理和纸钞一样。
宋代会子滥发导致的钱荒,显然不能靠更“宽松”地发行会子来解决,那只会加剧钱荒。正确的方法是,停止滥发会子,最好出售官府的物资收回会子,使会子购买力上升,这是对购买力受损的人们的补偿,同时,也使得人们乐于往外借钱,民间信用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