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证报资讯统计,截至10月31日,今年已有570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股份回购(盈利补偿等除外),累计回购金额高达1071.43亿元,较去年全年回购总额高出1倍,创出历史新高。2018年全年,A股520家公司实施了股票回购,回购总金额为451.22亿元。
在行业人士看来,政策予以支持、市场处于低位、公司自身认可,共同驱动A股迎来史上最大回购潮。随着后续不断推出的大额回购案相继实施,今年全年的回购总规模将相当可观。
多家公司斥巨资回购
在众多掏出“真金白银”回购自家股票的上市公司中,伊利股份、中国平安在回购金额上一马当先。其中,伊利股份在2个多月时间内回购了57.93亿元股份,堪称A股史上“最豪回购案”;抛出百亿回购计划的中国平安,则拿出50亿元用于股票回购,目前回购额已达计划下限。
作为市场公认的白马股,美的集团继去年底完成一笔近40亿元的股票回购后,又于今年2月抛出一份上限为66亿元的回购计划。截至10月9日,美的集团第二轮回购已完成上限金额的近一半。
另有10余家上市公司出手亦相当“阔气”。其中,回购额超20亿元的上市公司有招商蛇口(近40亿元)、陕西煤业(25.03亿元)、中联重科(21.15亿元);回购额达10亿元左右的有TCL集团(17.09亿元)、世纪华通(15.81亿元)、分众传媒(15.30亿元)、巨人网络(14.66亿元)、恒力石化(12.41亿元)、雅戈尔(11.86亿元)、中航资本(近10亿元)、苏宁易购(近10亿元)。
从回购股份占总股本比例的维度来看,苏宁环球、美克家居、冠城大通、远兴能源、佳士科技、思美传媒、华孚时尚、御家汇、海利得、京新药业、金发科技、银信科技、海鸥住工、千红制药、赛轮轮胎、中联重科等16家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均达到5%。
更有上市公司数度抛出回购计划。如,格力地产今年四度进行股票回购,包括正在实施中的第四次回购计划在内,截至10月22日,格力地产已共回购股票1.86亿股,合计占总股本的9.05%,共计金额超过9亿元。
值得市场期待的是,大额回购案仍在持续推出中。10日29日,洋河股份推出了一份上限为15亿元的回购方案;巨人网络在去年完成一笔近15亿元的回购后,又于10月30日发布了一份上限为20亿元的回购方案。
股价提振效果显著
股票回购已成为提振股价最直接的手段,这在众多上市公司身上得到了验证。
以新湖中宝为例,其“回购专用证券账户”已“买”成公司第九大股东,截至昨日收盘,公司股价已高出其回购均价15.80%。回溯公告可知,今年2月15日,新湖中宝公告,将以4.50元/股的价格上限,拿出6亿元至12亿元进行股票回购,用于库存股和股权激励。受此利好消息刺激,公司股价当日即上涨3%。在随后的1个多月时间内,其股价涨幅高达42.24%。
据新湖中宝于9月30日发布的最新公告称,其以3.57元/股的均价累计回购1.39亿股,占总股本的1.62%,支付总额4.97亿元。如果新湖中宝最终按2.67亿股的上限完成此轮回购计划,其“回购专用证券账户”有望晋升公司第四大股东。
又如8月底完成股票回购的梦网集团,其最新收盘价已高出回购均价63.38%。此外,最新收盘价高出回购均价逾40%的公司还有东方时尚、华胜天成、尚纬股份、浙江广厦、南华仪器等5家公司。
“伪回购”现象呈下降趋势
今年初,监管部门发布《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对“忽悠式回购”予以了重点监管。该新规落地以来,“忽悠式回购”“蜻蜓点水式回购”出现了明显减少。
据新时代证券研报分析,发布股份回购预案但实际并没有回购的公司数量占比从2015年的35.42%降至2018年的8.72%,实际回购完成率低于20%的公司占比从2015年的45.83%降至2018年的19.04%(部分2018年发布预案的股份回购目前还没有实施完毕,因此实际占比或更低)。
就今年情况而言,上证报统计发现,在已完成回购的345家公司中,有114家的回购股份数量如约完成;仅有25家公司实际回购比例不足预案的20%,占比仅为7.25%。未能如期实施股票回购的公司只有利欧股份、苏泊尔、通威股份、大众交通、科陆电子。
对于未能如期履约的原因,利欧股份、苏泊尔、通威股份、大众交通称,系回购计划实施期间股价高于预案价格或未发生股价低于预案中每股净资产的情况所致。只有科陆电子表示是出于公司流动性趋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