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繁华的吴江路,走过被网红店包围的街区,新式牌楼上的“张园”二字便映入眼帘。这几日,张园一改往日的幽静,出奇地热闹。11月5日至12日,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展项目,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携手静安区人民政府共同创意策划的沉浸式化妆写生项目《行进中的画展——张园项目》落地张园。冯远、俞晓夫、方世聪、魏景山、夏葆元、徐芒耀、张培础、韩硕、陈逸鸣等一批沪上知名画家化身园中人物,或着长衫,或着老式西装,在画架前泼墨挥毫,用海派画笔诠释自己对张园的独特认知。
“沉浸式化妆写生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艺术,写生的形式是传统的,而艺术的形式是当代的。”《行进中的画展》发起人、画家俞晓夫对这一项目已经构思了三年,希望借由沉浸式化妆写生以及张园相关艺术作品的展示来定格“海上第一名园”鼎盛时期的风貌,为石库门建筑群注入新的文化活力,也助力张园成为未来海派文化的新地标,“张园是中国近代海派文化走向当代最重要的地方之一,通过这一项目,希望观众能从画家笔下的一张画中认识一座城,进而让世界关注张园,也让海派画家这一群体走向世界。”
现在
沉浸式写生重现张园人文风貌
张园位于静安区繁华的南京西路商圈,地处南京西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东至石门一路,南至威海路,历史传承的厚重感与五光十色的时尚感在这里和谐相处。《行进中的画展》首次采用动态进行时的呈现方式,现场写生与情景戏剧、经典建筑相结合,传统、现代与未来以一种共时性的姿态相互交织。
穿过标志性的黑色铁门进入张园,穿着百年前服饰的模特、演员人来人往,上海滑稽剧团带来的民乐演奏及上海说唱穿插其间,西式建筑辅以中国传统民乐以及本土非遗说唱,正如百年前那个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融合的时代一样。新时代的再开发,也让张园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这一海派石库门建筑群中,展览为打造海派特色“上海文化”品牌的内容创新和品牌创新提供了新的借鉴。
一脚踏入张园,入目所及处,爬山虎变红的叶子铺满石库门外墙。中式建筑简洁的线条下,是繁复精致的西式浮雕。一大早,安静的张园忽然闹猛起来。弄堂口,黑色音箱里传来老上海金曲;两个小姑娘一边包馄饨一边叫卖;一旁豆腐摊前,年轻男孩苦恼豆腐乏人问津,卖力吆喝,“左边是嫩豆腐,右边是老豆腐,嫩豆腐买回去做鱼汤给太太吃”;小贩把箱子挎在身前,上面摆满各式香烟;穿着精致旗袍的上海女子,婷婷袅袅从石库门里走出……
这样充满烟火气的“人情味”,借由持续一周的《行进中的画展》在张园“复燃”。穿梭其间,画家们也系上围裙,备好颜料,在张园最具特色的建筑前设立6处不同的写生点,2个写生点位于72弄1号张园大客堂内,其余4个写生点则分布在张园主道上。主道一侧的77号建筑,两层楼房有中央圆屋顶,八开间立面,楼下则是中式木栏杆的宽阔外廊,二楼每个开间都有整面窗户,被称为“张园最美的墙”。窗上摆着的油灯、墙角摆放的脸盆架,都是俞晓夫等画家淘来的老物件。每个写生点由此构成不同场景,画家们也根据这些场景穿上相应的历史服装现场作画。观看者漫步其间,经过“黄包车”“茶馆”“照相馆”“中国民乐队”“西洋乐队”“骑自行车”等场景,缓缓穿越岁月的同时,也能近距离观赏画家作画的过程和作品。
在沉浸式的情景布置中,曾经张园的人文风貌被选择性地重现。由冯远、俞晓夫、方世聪、魏景山、夏葆元、徐芒耀、张培础、韩硕、陈逸鸣等沪上名家领衔,上师大美院研究生、优秀青年画家及逸夫职校、上大市北高中、上戏附中学生等参与,构成了老中青三代集体现场创作的活力景观。弄堂另一侧,已完成的画作靠墙摆放,以石库门建筑为展览空间,打造出临时性的画展。现场处在前世今生的状态,呈现出追忆似水流年的真实,端坐着的模特、宣纸上的人物画像、提笔作画的海派画家,全部成为张园此刻的人文景观。
海派文化独有其时代特点,在张园这个特殊的空间里,海派建筑和海派名家相得益彰。“张园承载着前人智慧积淀,是上海内涵、品质、特色的缩影,也诠释着海派文化‘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特质。”身为策展人的俞晓夫,一直对石库门的里弄风景情有独钟,“某种意义上说,张园是近代海派文化走向繁荣的重要发生地之一,它也承载了独特的历史记忆。非常幸运,《行进中的画展》最终能落地张园。”在他看来,沉浸式化妆写生呈现的既是“今天”的张园,又追忆了“过去”的张园,而经过未来的改造,这里终究会变成“明天”的张园。“张园的发展也是城市历史进程的缩影,海派艺术亦是如此,张园的改造意义重大,身为海派画家群体的一员,我们希望在这个有意义的节点,把海派艺术发扬光大。”
过去
上海幽静历史的后花园
张园最大的特色便是其海派文化的底蕴。而张园之所以能在当年的上海滩人尽皆知,正因为它是近代上海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上海幽静历史的后花园。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公共空间”,张园不仅有“安垲第”这样的观景高楼,还诞生了许多新式公共文化体验项目,见证了无数个“第一次”的诞生:1886年,第一次在张园试燃电灯;1888年,第一次在张园建立了利用园景照相的室外照相馆;1897年,第一次在张园放映电影,当时被称为“电光影戏”……以及各种体育竞赛、戏剧表演等许多“第一次”。老报人曹聚仁在《上海春秋》中有一短篇,写的便是张园:“园西南有海天胜处楼,有髦儿戏班,演唱昆曲及滩簧,林步青为滩簧名家,时常在那儿演出。园中百戏杂陈,有所飞龙岛,供客乘坐,泠然御风,有着后来游艺场的轮廓。”
张园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人人参与的文化活动空间,其运营模式海纳百川,对市民开放,又有合理的服务体系,可以说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代表。而其中对新科技、新文明和新艺术的欢迎态度充分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精髓,直至今日仍滋养着上海。
1919年张园停办后,逐渐为石库门里弄所替代,其内宽大的联排石库门房屋、仿江南民居式里弄布局,成为上海石库门里弄的典型代表,由于建筑保存完好,样式多样,素有“海上石库门博物馆”之称。“张园是最能体现上海时尚、最能反映上海人气质、最能听到上海人声音的地方。它是传承了上海海派气息的非常重要的资源汇聚地和结合地。”在关于张园的研究中,历史学家熊月之曾这样写道。从私家园林到公共开放式园林和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直至里弄住宅区,张园的发展轨迹浓缩了静安乃至上海城市发展的历程。
《行进中的画展》开幕当天,在所有观众的见证下,77号院内,极富象征意义的张园“第一盏电灯”被海派画家用手中的画笔重新点亮。而随着人潮涌入主弄堂,路过一位位静心作画的艺术家,不变的石库门弄堂也勾起了不少上海“老土地”的里弄记忆。
这一日,55岁的谭金奕又走进了张园,一身棕色短卦。他走到一条支弄口,靠在大门边,眼望着阳台,拍了张照。20多年前,潘虹出演《股疯》时就站在这个阳台上,那时候的老谭是电影里的一名群演。这一次重新回到张园,老谭的角色变成了“模特”。“四周大楼起来了,闹市中央的弄堂还是老样子。”老谭以前就住在离张园不远的新福康里,对石库门的生活如数家珍,“大门一开是个天井,两边东西厢房,弄堂里家家户户好串门,爷叔侬好,阿姨侬好,全是满当当的人情味。”说完,他笃笃悠悠地坐回停在主弄的黄包车上,周围,画家支起画架,打开颜料瓶,以他为原型开始写生。
一顶贝雷帽,一身条纹西装,年过七旬的国画家张培础身边围聚着一大群观众。有趣的是,他却对端坐着的外国模特视而不见,反而画起了一旁正在作画的画家冯远。寥寥数笔,跃然纸上,对着模特写生的冯远反而成了张培础的模特。这场行进中的画展现场,两位画家间的无声互动,成就了一段展览佳话。观众们也不由得发出了阵阵叫好声,“画得太像了。”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次在张园中的沉浸式写生,张培础内心其实也有点紧张。“一般的画家写生,都比较私密,或在画室,或在课堂。此次在一个看上去很嘈杂、热闹的环境里写生,很有情趣,但对画家来说也是个挑战,会有点紧张,担心画坏了。正因如此,也就更考验画家的功底。”在张培础看来,选择张园作为沉浸式写生的地点,别有一番味道,“写生从生活中来,小时候我也住在新式的石库门里,就像张园一样,既有上海特色,也留有西方文化的痕迹。通过这样的策划,本身也体现了对海派文化的崇敬。”
未来
手中画笔点亮海派文化新地标
“艺术”自原始社会开始就深深地嵌入社区的仪礼和生活之中,今日的上海市民也始终将张园视为值得一去的公共空间。本次活动以“张园”为切入点,以艺术家“画写张园”为主线,聚焦上海文化品牌、静安文化品质和市民文化共享,通过为期8天的张园现场写生、举办主题作品展览与专家研讨,着力打造具有静安城区特质的海派文化样式,为不断创新艺术节展览项目内容提供样本;通过艺术家在张园现场浸入式创新、创作、创造,打造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也通过安排静安、全市乃至长三角的市民学生,与艺术家零距离互动体验、现场教学,打造艺术欣赏、艺术普及的最佳“情景式美术馆”。
随着展览的发生,大师们的美术作品从美术馆走进人们生活的日常场所,艺术的现实意义随之浮现。参与这场《行进中的画展》,所有画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画家自身以及其笔下的历史,都将与城市发展史相联,点亮张园这座海派文化名园的未来。因为,城市记忆的传承与城市文脉的延续,离不开旧有建筑的留存,更离不开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再发生。
“值得关注的是,《行进中的画展》并非是一个单次的、短期的活动,它将顺着张园的改造步伐,在今后三年的时间维度内,演绎张园前世、今生和未来,是一个大型的动态展览项目。”这片张园的建筑群,俞晓夫耳熟能详,“最好的石库门建筑都在这条弄堂,它本身的造型、历史的故事、人文的故事,都非常值得我们去画。”他透露,等到第三年,海派画家群体将在张园创作一批历史画。
“在三年中,展览的时间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果说今年是‘回望’张园历史的话,明年可能更重于呈现‘当下’的状态,此外也有指向未来的主题。”作为策划方,艺术节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行进中的画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项目,旨在通过内容及形式上的创新,通过动态展览,把海派建筑与海派艺术结合起来,把更好的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传递给上海观众。“张园一直是公共文化的发生场,顺应张园空间的变化,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与其中,带来表演、视觉艺术的展陈,这本身也是呼应艺术节定位的一次充满创新创意的创作。”
据悉,实景写生结束后,静安艺术中心还将择时展出反映张园名人轶事、经典空间的代表性画作,张园主题瓷器艺术以及本次“画写张园”的优秀美术作品。作为一个发生在上海市中心的艺术活动,《行进中的画展》的可能性和延伸性分外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