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凤兰老人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首席记者 李钊 通讯员 李新 陈远志 文图
泌阳县春水镇沈楼村的廖凤兰老人,今年104岁,是一位有着72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她用72年的党龄践行初心,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对党的忠诚。
干到90岁才退下来
廖凤兰老人生于1915年。她是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少年时代当童养媳,后来,共产党的队伍来到后,包括她在内的贫困大众获得解放,开始过上幸福生活。从那时开始,她把翻身不忘共产党、永远感党恩跟党走作为自己一辈子的追求,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身心地投入到打土豪、分田地等工作中。在当时的扫盲班中,廖凤兰学会了认字,当时最先认识的五个字就是“中国共产党”。
由于她工作积极,194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谈及入党时,她激动地说:“当时就是想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入党后,她更是践行着先锋誓言,一直担任村妇女主任,带领村民搞生产,抗击自然灾害,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从乡公所、互助组大队、生产队到村民小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合作社、50年代的人民公社,直到后来的包产包干到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以一位先进的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累,获得了很多荣誉。老人淡泊名利,从未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90岁,才从村民小组组长的岗位退下来。
活到老学到老
“虽然当时已经90岁了,但我感到自己的身体和五六十的差不多,眼不花,耳不聋。我要一直学到老,脑子可不能生锈啊!”廖凤兰老人笑着对记者说。
从新闻联播到人民日报,从先进性教育读本到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凡是能找到的,老人基本都读,认真读,很多她都剪辑下来反复读。有时候有的字不认识,她就让周围的人给她念。
除了自己学习之外,她经常积极参加党支部“三会一课”学习和主题党日的活动,有的时候,她还亲自给党员上党课,心每时每刻都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与支部心连心。
言传身教身边人
家人的记忆中,廖凤兰老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对党始终不渝的感情。孙子崔正峰回忆,祖母一直告诫他在外面工作要本本分分、勤勤恳恳、踏踏实实。
特别是她家族的一个重孙女崔冉冉,喜欢跟她在一起,经常听她讲过去的革命史,深受启发。崔冉冉酷爱学习,长大后考入河南师范大学,走进人民教师的队伍,如今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见到返乡的在外务工人员,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遵纪守法,身外之物不能想,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想都不想。比如,本族重孙子崔正伟,毕业后务工,老人讲话好听在理儿,崔正伟深受启发,在外拼命研究电焊技术等多种手艺,现在月收入近万元。
世间最美好的事情无异于懂得感念。崔正伟表示,让他一辈子感念的就是曾祖母,感念曾祖母的教育之恩……
此外,老人还经常义务为邻里调解矛盾,为乡村文明和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晚年生活比蜜甜
2016年春天一次下小雨,廖凤兰老人走出大门看地里的墒情,不料一只脚被泥粘着,不慎跌倒,致右腿骨骨折致残。
如今,廖凤兰老人享受百岁老人补助2400元/年、五保户4400元/年、财政代缴医疗保险220元、产业直投2000元、产业帮扶1000元/年、金融扶贫400元/年等,残联提供了轮椅,还享受签约医生服务,村医不定时地为她测量血压等。镇政府和镇残联的领导经常看望慰问老人,让老人切实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以前我和崔正峰在外地打工,自俺奶腿摔坏了之后,我就回来专门照顾奶奶,能陪伴老寿星感到很幸福,很喜欢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孙媳妇何兆茹笑着对记者说。
“感谢共产党的领导,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后辈们要更加珍惜,一定要爱党和爱国。”廖凤兰老人说,以前生活条件差,用的吃的与现在相比,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现在改革开放,家乡与城市同步发展,交通、医疗、卫生、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自己能够看见,孙子孙媳妇还这么孝顺,真庆幸赶上了好时代,自己还想再活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