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云阳县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始建于蜀汉末期,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它是山城重要人文景观之一。近日,记者从云阳县政府获悉,该县围绕城市品质提升目标,近年来着重对张飞庙旅游景区进行提档升级,预计今年底,张飞庙景区民俗风情街一期将建成,明年内完成二期建设。
雄踞在长江沿岸的张飞庙,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这次,它将以什么样的新面貌为人们带来惊喜?记者带你领略一二。
城墙威武映眼帘
依江生活的云阳人,对张飞庙的情感非常深。一旦节假日,不少人就会自驾前往张飞庙走走看看。
近两年,当地人发现,张飞庙庙前的江岸上,出现了许多建筑工匠的身影。这里将变成什么样?当地人很期待,游客们更期待。
23日,记者前往云阳盘石镇龙安村打探,当车辆行至当地长江大桥时,便一眼望见了那片仿古城墙群,气势威武,映入眼帘。站在墙下抬头看,建筑工匠们背对长江,在脚手架上,有条不紊地进行外墙打磨和装饰装修。
“因施工条件有限,城墙群楼层较高,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吊装施工,所以人工搭建和堆砌成为主力。”云阳县南滨路张飞庙景区民俗风情街项目施工负责人黄长均介绍,用于修建城墙的仿古砖,每块砖造价高于普通石砖的5倍以上,非常坚固且耐用,这些仿古砖均从川渝周边精心淘来。考虑到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该建设项目不适合夜间施工。从淘砖到砌砖,从设计规划到现场施工,每个过程都显得小心翼翼。
黄长均透露,该建设项目日常施工人员达百人以上,总建筑面积达33800余平方米,计划投资上亿元。
云阳张飞庙有一大石刻标志——“江上风清”。这四个字,由清末著名书法家彭聚星为云阳题写。
黄长均告诉记者,张飞庙景区民俗风情街的整体规划设计,围绕这四个字展开。既要给人清新感,也要给人厚重的历史感。所以,尤为注重建筑选材。
大跨度仿古四合院
他提到,城墙上的仿古四合院建设,是该建设项目的亮点之一,采用现代胶合木结构工程技术。其中,采用的进口木料由专业厂房压制成型,大梁大柱均为该建设项目量身打造,并且根据施工设计需要,部分木料造型,需在施工现场就地改造改量,非常考验工匠们的手艺。
“这些仿古四合院属大跨度仿古建筑,现代胶合木结构工程技术的优点,就在于容易满足其中建筑设计的要求。不仅可以小材大用,还可以短材长用,而且还可将木料配置在不同的建筑受力部位……”黄长均认为,这无疑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目前,仿古四合院房顶的小青瓦铺设工作已在陆续进行。
那么,这条民俗风情街,主要体现哪些文化景观元素?记者从现场了解,该街区以三国文化和川东古民居建筑特色为主要风格,由四合院、城门楼、景观步道、碉楼等文化景观元素组成。整体分两期建设,一期紧邻张飞庙景区,二期靠近云阳长江大桥南桥头,两个组团将用135米长的文化长廊串联。
其主营项目,为地上底层建筑,目前的初步构想是,街区内将引入特色客栈、特色土特产、特色美食和工艺品等,将融入三国文化。黄长均认为,待建成后,这里的夜景将成为云阳县城新地标。尤其夜幕下,红灯笼亮起,犹如江岸星星点灯。
紫铜棒绕庙檐防雷
张飞庙防雷改造工程,也是云阳人所关注的重点。
记者从云阳县政府了解到,因修建三峡工程,国家批准原样复建张飞庙。2002年10月,老云阳张飞庙闭馆拆迁,2003年7月复建开馆。溯江而上近30公里,张飞庙从老县城对岸的飞凤山,搬迁至新县城对岸盘石镇龙安村。为保存这一重要人文景观,张飞庙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搬迁距离最远、文物级别最高、单项工程投资额最大的文物迁建项目。
据悉,搬迁时,庙内每处保存尚好的建筑原料,都被悉心编上保护码。总共搬迁的老构件,达到13万余件,拉了500多车。新张飞庙原样复建,只增添部分小青瓦和琉璃瓦,并注入钢筋混凝土加固。
“雷击是影响古建筑安全最常见的自然危害,为避免文物因雷电因素造成损毁,张飞庙首次启动T2紫铜棒防雷设施安装工程。”云阳张飞庙防雷改造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蔡自安形容,工匠们可以说是身佩保险带,在庙顶飞檐走壁进行施工安装。T2紫铜棒环绕张飞庙建筑群每个屋檐、翘脚上万米,其特点在于防雷效果好、耐用且不生锈。
能上庙顶安装的都是传统手艺人,普通工人只能负责后勤。蔡自安说,为不影响游客参观体验,该改造工程采用错峰施工的工作模式。该改造工程于今年10月启动,预计今年底完工。
不久后,云阳张飞庙将以新貌接客,待春暖花开时,上城墙晒太阳、赏江景、喝盖碗茶吧。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李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