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2023年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和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的政策成效加速显现,进一步激发了民营经济活力,有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尤其是增强“进”的动能。
新经济领域新设民营企业数量明显增多。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超过700万户,同比增长15.3%,其中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超300万户,占同期新设企业总量的四成。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民营企业占比高达92.3%,其中“四新经济”民营企业总数已超2087万户,民营企业已成为新经济新业态的生力军和先锋队。
制造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民间投资活跃度持续回升。2023年1月份至11月份,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民间项目投资同比增长9.1%,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2%,增速连续5个月回升,明显高于制造业整体投资增速,尤其是新赛道上与新动能相关的民间投资十分踊跃。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4.2%,比全部基础设施投资高8.4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住宿餐饮业民间投资增速均亮眼。
民营企业在增强国内与国际市场联动效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1月份至11月份,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6.1%,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53.3%,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是外贸第一大主体和活跃力量。
科技创新型尤其是民营链主企业在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勇担重任。全国工商联数据显示,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看,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超过10%的企业有175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10%的企业有8家,414家企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开发与研制。
同时,受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叠加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的影响,部分民营企业仍经营困难,尤其是在拓展海外市场上遭遇了一些新的压力和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因此,要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作为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积极打造政策、交流、合作、监测、评估、宣传六大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主动回应民营企业关切和诉求,切实协调解决好涉企难题,通过排忧解难引导企业行动自觉,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向“新”而行,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确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重点行业领域,持续推出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清单并加大推介和服务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推动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尤其是促进中小企业瞄准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创新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积极助力各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妨碍企业公平竞争的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彻底清理准入和准营环节的隐性壁垒,强化监督诚信履约机制和解决拖欠账款,为民营企业聚焦主业、勇闯创新无人区解除后顾之忧。
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发展环境,降低民营企业运行综合成本。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精准有效支持,完善补贴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直达快享机制。着力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要确保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政策举措形成高效“组合拳”,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求真务实抓落实,关键是为广大民营企业创造有稳定回报的市场机遇,着力提振企业家和投资者信心,持续增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通过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中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形势室主任、研究员郭丽岩)
翻译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