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水,将人一并带走。再回首,恍然如梦,黄浦江浪头依旧。
1月8日,#《繁花》大结局#登陆热搜第一,《繁花》官方微博写下这样一段告别的话——人们密切关注剧情结局,充分讨论关于《繁花》的一切,文学与思想、文化与时代、娱乐与消费。
《繁花》让人不舍的是什么?哪一幕?哪一个人?哪一首歌?比如,带着“再回首”“执迷不悔”“不再犹豫”,玲子和菱红的终有一别,宝总和李李的将吻未吻,范总和汪小姐的江湖再见……
或许,真正让人不舍的,是重拾一部好剧带来的信念感。
影评人曾说,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例始终是构建内容行业的基底,好剧集身上的高度配得感,让观众对国剧的信任感增加。
《繁花》可贵,并非一枝独秀。
再回首,2023《狂飙》开年,全网都记得强哥说“风浪越大鱼越贵”,《三体》走上荧屏,终于把科幻的电视梦做实了。
后来,走过《漫长的季节》,发现悬疑的故事可以这样讲,面对时代宿命要“向前看,别回头”。就连沉寂多年的情景喜剧,也因为《鹊刀门传奇》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带着“放大镜”看《繁花》的网友,发现聚焦上世纪90年代,成就了好剧的“好巧”。若上世纪90年代是新旧碰撞的分水岭,那我们有幸看到分水岭上五彩斑斓的时代剖面。
搞外贸的汪小姐要做自己的码头,开日料店的玲子走出宝总的港湾,开了一辈子火车的王响要放下过去。
解构深刻,解锁多元,一直是影视创作进步的标志。
严肃文学也能成功推上荧屏,科幻、悬疑、职场、历史都能照顾到,是国剧努力挤掉水分,走向成熟的艰难探索。
无论《人世间》还是《繁花》,都完成了严肃文学向剧集市场的成功渗透。
当大众感觉到自己面前的严肃文学和多元题材不再寡淡无味,而是深刻和有趣,这种反馈的碰撞会把国剧创作拉向更高的水准、更先进的理念。
国剧在变,古早“大IP”一买,古偶一上,流量一聚,这种“偷懒公式”过时了。
观众的口味在变,审美在提升,需求在升级。而好的剧集带来的满足一定是高分辨率的,并不是简单的宏观上的起伏,而是在微观的世界里瞥见闻所未闻的维度和见所未见的纹理。
那种震撼,是当你某一天,在某种心情下,一下子被拉回到了一个遥远的场景,和某个时代某个人产生深度共鸣的惊喜。
在互联网渗透剧集产业链上中下游,《繁花》似的探索代表了“新物种”,是未知的、充满活力的鲶鱼,带来了更多影像语言和内容创作变现的丰富性和可能性。
旧模式失灵,新秩序建立,市场这么大,多来几条鲶鱼吧。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