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张利娟
1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创历史新高。其中,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出口对汽车总销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7%。
更多值得关注的亮点是: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超过12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77%;2023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17.2万辆和119.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5%和46.4%;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自主品牌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纯电动汽车制造商……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重要的增长点,出口带动作用明显。
“在新能源汽车上,中国具有先发优势,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上积累了足够经验,为未来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全球提倡绿色交通与低碳出行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是必然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的一张‘名片’。”
出口大幅增长背后
△一艘滚装船停靠在浙江宁波舟山港梅西滚装码头,装运的汽车从船内驶出。
中国新能源汽车缘何能在国际市场大卖?背后原因备受关注。
中国贸促会机械行业分会会长周卫东表示,得益于国内市场够大,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成本大大优于海外市场。特斯拉曾表示,中国产Model 3的单车产能投入比美国降低约65%。瑞士银行的报告指出,中国生产的大众ID车型,被经销商平行出口到欧洲,加上运费和关税也比当地生产的同款车型价格低1/3。
“国产车即便是在欧洲市场,在叠加高额关税、增值税等之后,依然能有成本优势。这种基于全产业链优势,是中国汽车人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坚持自主研发才构建起来的,也是我们不可替代的优势。”周卫东说。
“中国品牌出口销量大增的背后是大量汽车企业在海外的积极拓展和布局,而产品力以及中国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生力则是赢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蔚来欧洲业务发展负责人陈晨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中国汽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智能电动汽车方面积累了先发优势,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用户体验,中国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对于海外的豪华品牌已经形成了超越,这种领先优势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和智能化趋势的推动下也越发明显。此外,海外品牌在产品转型方面比较慢,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在这方面也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还体现在电池能量密度、续航里程等核心性能上。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决定着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截至2023年6月,中国申请的动力电池专利占据了全球74%。此外,我国已成为驱动电机最大的生产国,且生产技术多项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小鹏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赛道上,以新势力企业(蔚小理)为代表的主机厂,已经提前完成了从第一代平台升级到第二代平台的蜕变。以中国的智能电动车市场为例,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座舱语言交互、800V平台甚至换电等新技术,都已经在各个新势力车企的二代平台上逐步成熟沉淀并且开启了平台化。如小鹏汽车的“扶摇”平台。
“在汽车+互联网后,借助5G网络为车联网提供的优质通讯环境、高清中控大屏、手机APP等智能化配置已经成为国产汽车的标配,也是国产新能源汽车独特的竞争力。”叶盛基说,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有望成为中国智能汽车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看来,相较于传统汽车大国,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起步较早,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而海外市场的相关政策,也使车企搭上了“出海”顺风车。顺应全球“减碳”趋势,多国出台相关高补贴政策支持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欧洲市场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中国新能源车企。“在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39%都流向了欧洲市场。”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表示,地缘政治变化、新冠疫情导致的国际供应链体系受挫等外部因素,都成为中国汽车加速“出海”的机会。新冠疫情期间,部分海外车企由于供应链短缺,不得不减少车辆的供给。而中国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中国汽车产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供应,还可以对海外市场进行补位。
汽车出口实现大幅增长,也离不开政策的多维度支持。例如,2023年4月份发布的《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提出,“培育汽车出口优势”“各地方、商协会组织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进行直客对接,引导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中长期协议”。同年9月份,商务部外贸司就《二手车出口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旨在促进我国二手车出口健康有序发展。
难能可贵的窗口期
△在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媒体预展上,参观者在比亚迪品牌发布会现场与BYD SEAL U汽车合影。
变化的不仅仅是数量,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数据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均价从2021年的1.95万美元,提升到2023年的2.38万美元。也就是说,这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真正实现了“量价齐升”。
除此之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覆盖的国家不断增多,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地区开始成为重要市场。相关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国家是比利时、泰国和英国。另有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欧盟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为8%,预计到2025年,中国品牌将占的比例会增加到15%。
“2023年小鹏汽车陆续在欧洲交付P7和G9车型,总的来说,欧洲市场反馈不错。我们接触的欧洲消费者也普遍认可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在EV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小鹏汽车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计划今年进入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之一——德国市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汽车工业发达国家,说明中国汽车产品正在形成全球竞争力。这对于中国汽车行业和中国汽车品牌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历史窗口期,特别是以欧洲市场为代表的新能源市场发展需求,其增速会在未来几年明显爬坡。”陈晨说。
在陈晨看来,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也是需要规模经济的,所以要参与全球竞争,在中国之外的市场去提供产品和服务。欧洲是全球非常重要的一个市场,也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出海”不能缺席的一个市场,我们要赶在欧洲汽车电动化窗口期来临之前完成自己商业模式和服务的布局,这样才有望在将来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陈晨指出,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出海”不断升级,从整车出口到建设全球供应链,实现了在产品、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突破和提高。在产品技术方面,智能硬件、车机系统以及安全性能等不断提升,为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了在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中维持竞争优势。在服务体系和概念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出海”方面表现出了前瞻性。与过去依赖经销商进行出口不同,新兴的中国汽车品牌正以全新的服务理念进军欧洲市场,这种变革展现了中国汽车企业对于服务体系的全新构思,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
“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实现了从制造强国到技术强国的蜕变,而且借助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已经到了规模化和全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美国、欧洲和中国三大市场加起来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所以中国的汽车品牌有机会凭借在智能电动汽车方面的优势和高端制造方面的实力来抢占市场占有率。”陈晨对记者说,“中国品牌的‘出海’正逢其时,成功也是指日可待的。”
伴随中国整车品牌的崛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韧性也在不断增强。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显示,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国建立了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涵盖基础材料、零部件、整车、制造装备等全链条,涌现出了一批领军企业。
张翔指出,汽车出口有助于中国车企实现国际化。这对于像比亚迪等车企,虽然在国内市场表现强劲,但在国际市场占比相对较低的企业,将有助于其转变成为国际化车企,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平均水平是40%,而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利用率只有13%。很多车企一年的汽车销量达不到1万辆,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车企的库存压力很大。增加出口能够有效缓解车企库存压力,激励技术创新的同时,也促进中国企业成长为国际大企业。”张翔说。
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随着海外市场的蓝海被逐渐打开,未来几年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增长会高于国内。据了解,截至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足迹已经遍布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
“出海”之路并非坦途
△200辆速达纯电动汽车在天津港滚装码头装船发往德国北威州。
“不要把海外拓展想得那么容易,我们看到的是不同文化、政治、地域和消费者特点带来的市场挑战。”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这样对记者说,新能源“出海”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暗礁”。
“品牌忠诚度、对中国品牌先入为主的印象、消费习惯差异以及复杂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面临的共同挑战。” 陈晨说。
张翔表示,在海外市场属于异地作战,建设销售网络、配件库、汽车金融和市场推广都相对困难,缺乏国内市场的畅通。此外,相比传统车企如大众、丰田和特斯拉,中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和知名度较低,这是一个主要的挑战。
叶盛基指出,与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不同,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和中国相比难以进行全面覆盖,而充电桩的适配和布网是影响新能源汽车驾驶体验的重要因素。与国内多为通勤用车不同,海外驾驶多呈现长时间、长距离的高速行驶状态,这对电车续航里程而言是巨大的挑战。此外,出口对象国政策的多变也容易使新能源车企“出海”变得“被动”。
普华永道思略特汽车行业咨询总监祁凯指出,中国车企“出海”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从“出口”到“出海”。相比过往单纯的贸易出口,“出海模式”意味着在海外市场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包括确立目标市场和出海模式、决策是否投资建厂、开拓目标市场的销售及服务网络、在目标市场打造产品“品牌力”以及在智能车联等数字化领域不断满足当地合规要求等。而在上述链条中的任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决定车企出海成功与否的“短板”。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欧美传统汽车强国敏感的神经,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变相打压也随之而来。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程序正式开启,经过抽样方式确定对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车企启动反补贴调查。美国出台了《通胀削减法案》《两党基础设施法案》《芯片和科学法案》等,这些法案旨在遏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美发展,同时刺激美国本土新能源发展。法国政府也宣布,从2024年1月起,法国将推出新的现金奖励措施,以帮助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旨在支持法国和欧洲汽车制造业与中国对手的竞争。
“欧美日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虽然也很激烈,但相对于抑制中国向上突破,他们具有相对一致的利益,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在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大会上直言,“下一步将面临更多的投资和市场壁垒,主要是通过国家安全、各类审查等,对投资、对重要创新资源的全球整合布局设置壁垒,通过碳足迹等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设置壁垒”。
“我们现在应对碳壁垒,自身也没有完全准备好。比如,为应对欧洲电池法案,对电池再生料使用,我们的废旧电池循环体系、再生料及相关资源的进口,还有很多的短板和障碍。”王青说,“我国更多是供应链成本和产能优势,换言之我们只是拥有一个时间窗口期,在这个窗口期大家都在努力寻求改变,欧洲在匈牙利等中欧国家招引大量电池产业链,美国也在做类似的事。所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门槛还需提高。
如何走好国际化?
△NIO Berlin 2022 蔚来欧洲发布会在德国柏林举行。
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升。如何走好国际化,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
陈晨坦言,中国新能源车企想要真正走进欧洲市场甚至全球市场,就需要融入当地的政策法规、用户及生活环境中,也要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中为老百姓创造一定的福利。
“用足够优质的产品质量和过硬的品牌口碑冲破壁垒,才能赢得人心。”陈晨对记者表示,车企“出海”需要审慎决策,立足中国品牌格局,规划发展战略。增强企业自身外贸业务能力,充分了解目标市场需求、掌握出口流程和相关法规、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用户体验;拓展多样化出口业务方式,减少单一出海模式的局限性。同时,应该意识到差异化和市场竞争的正常现象,基于实际成本、产品特色和优势进行合理定价。做堂堂正正中国企业,凭借自身实力吸引用户群体,打造良好企业形象。
叶盛基指出,在基础建设方面,中国新能源车企需注意对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进行适配并促进自身技术升级。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和需求,需要针对当地的驾驶习惯和特点做出相应的技术创新。针对出口对象国政策的不确定性,需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充分利用各地政策优势。此外,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主要集中于中东市场、南美、俄罗斯以及一些中亚国家,真正‘出海’欧洲或一些发达国家还相对较弱,车企需要制定精准的市场拓展战略。
采访中,叶盛基向《中国报道》记者具体阐释了“全过程、全链条、全产品、全可控”的理念。在他看来,虽然我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但还需解决在高尖端技术和电子软件等方面存在的堵点和痛点,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对整个产业链的可控性,不要关门自守,而应在强大的基础上更加开放,鼓励国际间的合作,追求全球供应链的共同发展。
叶盛基同时建议,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要与时俱进地调整,要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WTO协议等,做好政策规避。相关方也要积极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包括标准法规的协调。希望有关方面在标准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我国产品出口。此外,企业做好自己是关键。如在知识产权领域,企业要做好管控;在国外管理方面,企业应积极应对等。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名誉理事长苏晖认为,目前,我国自主品牌车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整体稍显不足,未来可继续在产品品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借此提高国际知名度,深度挖掘海外市场。
图片来源:新华网、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