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月19日讯(记者安然 朱玲)2022年消费金融的资产规模和贷款余额双双突破8000亿元,分别达到8844亿元和8349亿元,同比增长均为17.5%。
那么,行业规模稳步增长,究竟资产质量如何?不良率几何?
中银协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总额为185.24亿元,较2021年增长23.58%,略高于贷款余额的增速;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22%,比2021年的2.1%略有上升,但整体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尽管消费金融公司需要“极尽所能”获客,但也需建立有效的风控机制,完善用户画像及差异化定价体系,避免盲目扩张业务而导致的资产质量下滑及定价无法覆盖成本引发的金融风险。”零壹财经分析师苏越、杨蕙溢表示。
不良率有所抬头
《中国信用卡消费金融报告(2023)》指出,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网助贷公司等各主体都在消费金融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市场正经历不良率上升的阵痛期,信用卡逾期增加、不良率抬头成为普遍现象。
2022年,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公布相关数据,其中兴业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不良率有所升高。2023年以来,部分消费金融机构不良率继续走高。
根据中诚信国际在2023年11月发布的评级报告,2021年至2023年6月,兴业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9%、2.14%、2.18%。报告强调,2023年以来,随兴业消费金融资产规模进一步增长,信贷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公司不良贷款余额相应增长。
湖北消费金融的ABS发行资料显示,2022年湖北消费金融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为2.41%。继2019-2021年不良率2.21%、2.32%、2.35%后,该项指标继续走高。
据海尔消费金融披露的主要监管指标显示,其不良贷款率呈现升高趋势。截至2021年末、2022年末及2023年6月末,其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2.3%和2.31%。
但也有部分公司在该项指标上平稳。2021年至2023年6月,长银五八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0%、1.52%、1.52%。2020至2022年末以及2023年9月末,杭银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6%、1.74%、1.74%和1.72%
由零壹智库出版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洞察报告(2023)》指出,“消费金融公司“长尾+下沉”的客群定位本身决定了其信用风险要高于银行,但近年来其贷款不良率有所抬升,考虑到坏账率指标本身存在滞后性,消费金融不良率压力短期内仍将持续。”
尽管不良率有所抬头,但根据中银协发布的报告来看,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平均拨备覆盖率达271.49%,拨备率中位数达217.60%,远高于拨备水平不低于130%的监管要求,风险抵补能力较强。
如何高效贷后清收处置
进一步而言,如何改善资产质量,以及提升不良资产处置质效成为了持牌消金的重要课题。
在个贷不良资产处置中,最为常规的是催收。然而有市场人士透露,2022年行业内某巨头的30天催收回款率仅维持在85%左右,相比以前下降了10%以上。
中银协发布的上述报告指出,近年来,监管机构愈发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如何平衡催收效率和保障业务合法合规成为催收消费金融面临的一项挑战。
司法催收是消费金融企业处置个贷不良贷款采取的另一方式。天眼查数据显示,当前30家机构中仅剩重庆蚂蚁消金、苏银凯基消金、唯品富邦消金等未采取司法相关手段处置不良,其余均有所涉及。
中银协的上述报告也指出,消费金融公司在通过依托数字化及金融科技手段,如电子催收函、区块链存证、互联网一体化速裁平台等,不断提升催收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是消费金融行业试水不良资产转让的元年。截至2023年12月30日,在已开业的31家消金公司中,已有23家消费金融公司开设了不良贷款转让账户。其中11家参与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共发起了18个不良资产转让项目,涉及债权金额约214.68亿元。
不过各家机构参与积极性不一,尤其行业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参与热情不够高。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主要一方面顾虑在于合规风险,转让后催收工作将转移至承接方,而监管和股东方对头部消金公司要求较高,担心催收不当导致声誉风险。另一方面,当前不良资产包转让起始价均远低于其债权金额。据媒体统计,17个不良资产包转让起始价占债权金额的比例为2.3%-11.2%。
“如何对个贷不良资产进行高效处置,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市场进一步探索。”有分析人士指出。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