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组织的第三届全国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会议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呼吸道传染病的诊疗新技术展开了深入交流,其中分子POCT检测更是被称为门急诊快速诊断的“得力帮手”。
POCT有效缓解感染高峰期诊疗压力
“日常我们说的‘免疫债’,其实专业术语叫做 Immunity gap,就是‘免疫落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检验医学中心主任徐锦表示,新冠流行的时候,戴口罩、勤洗手等防护措施虽然阻挡了病毒,但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和其他病原体接触的机会,从而导致针对这些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减弱,免疫记忆减少。所以社会回归正常秩序后,就容易出现一些病原体的暴发流行,比如甲流、乙流、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支原体等。
“对儿童来说,呼吸道病毒每年冬天都来,最重要的是两个病毒——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与病毒研究室主任谢正德特别指出,5岁以下儿童被认为是流感的高危人群,易发生重症;RSV在3岁以下尤其是不足1岁的小年龄儿童中最为多见。另外,2023年腺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检出率较高,个别患儿还发展为危重症,应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此前,呼吸道疾病迎来感染高峰,每家医院,特别是儿科医院的就诊量非常大,对于这些患者,有必要进行病原体检测,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
“现在技术发展很快,在检测方法上主要有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特别是分子POCT约30 分钟就能以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出某种或多种病原体感染,很适合门急诊快速诊断。病原体明确后,就能及时启动针对性的抗病原体或抗微生物治疗。”谢正德表示。
“POCT技术类似于床旁检测,主要特点就是快。对临床来说,我们需要尽快地知道检测结果,尽快地给病人提供诊疗方案,而POCT技术刚好满足了我们这一需求。”徐锦说。
她还表示,对于基层而言,一些医院可能没有PCR实验室,即使有,技术力量可能也不足。所以门诊样本较多时,可能难以负荷。而POCT“样本进、结果出”的特点,省去了标本在实验室检验的复杂处理程序,非常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据了解,去年国家批准了卡尤迪Flash10全自动核酸检测分析系统(简称闪测精灵Flash10)上市,该系统是集样本信息录入、进样、核酸提取、扩增检测、数据分析、自动化报告于一体的全流程封闭式分子诊断POCT核酸检测设备,可实现全程自动化操作,无需人工处理样本,且检测全程封闭不开盖,有效防范了核酸产物扩散和样品交叉污染风险。并且,对实验室分区要求进一步降低,可以在常规实验室使用。更为便捷的是,独立反应模块独立运行,可以分别检测不同的项目,真正实现了“随到随检”。
检测结果不能等同于临床诊断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POCT产品可检测的病原体种类还比较少。”徐锦解释,这是因为 POCT产品研发难度更大,既要快,又要做核酸检测,还是完全封闭式的,这对于方法学的技术考验非常高。另外,当前POCT的检测速度对于医院就诊高峰期而言仍不够快,未来需要继续优化,使其更加契合临床需求。
谢正德也表示,就今年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态势来看,核酸检测中的POCT技术很有前景,但任何的应用都要考虑投入和产出比。“未来如果分子POCT技术的成本更低、检测时间更短、靶标更多,一次就能检测五六种呼吸道病毒,甚至还能纳入细菌检测,将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不过,任何检测结果都要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谢正德提示,比如标本检测流感阳性,但是有些重症流感病人,同时合并有严重的细菌感染,只是检测靶标中没有细菌,所以这个时候临床大夫不能简单断定患者就是单纯流感病毒感染,只进行抗流感病毒治疗,而要考虑到合并感染或其他的严重情况,及时处理。
呼吸道疾病防控需长期监测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所副所长黄芳表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防控需要严格、科学的监测体系和应对机制。特别是在人群密集、人口众多的超大城市,因呼吸道传染病高流行会带来更大的社会影响,更需要对流感、新冠病毒及其他常见的呼吸道病原开展病原学监测。
“比如今年呼吸道传染病呈多种病原体交替流行或共流行态势,如果没有常态化的监测,我们就无法了解这些病原体的流行规律、感染人群,也很难快速制定出相应的防治策略。”黄芳表示,北京市从 2014 年就开展了覆盖行政区域的20 多种呼吸道病原体的监测,已经基本掌握了常见病原体的流行规律,一旦出现某种突发呼吸道病原流行情况可及时科学研判,并从容应对。
“呼吸道病原体的监测需要长期、系统、综合地设计和运行,另外要强化预警体系。及时分析病原体的相关资料,发现并总结规律,建立预警体系,做好疫情研判,为防控工作指明方向。”黄芳表示,此外,大数据时代应整合病原体、宿主、气象等多因素数据开展综合分析,以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的精准性,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文/陈祎琪)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