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10日电(记者许晓青、吴霞)从影视经典到文艺舞台新经典,改编作品正在成为我国文艺创作的新潮水之一。舞剧《永不用逝的电波》、平易近族歌剧《马朝阳下乡记》等多部改编自我国分歧期间影视佳作的文艺舞台精品,前不久在上海摘得文华年夜奖。10日在上海揭幕的第25届上海电视节,初次将白玉兰奖最好编剧评选分为“原创”“改编”两个组别进行,致敬原创的同时,也致敬脚本改编工作者。
叫醒几代不雅众的“集体记忆”
初夏的上海,文艺盛事相继而至。6月中旬起,第25届上海电视节和第22届上海国际片子节将接踵举行,与上月的第12届中国艺术节呼应。
与这些重年夜文化勾当同期举行的上海影视四时沙龙,请来国内影视界和话剧界代表,共话“文艺创感化心、用情、用功”。中共上海市委宣扬部副部长、市片子局局长胡劲军先容,不但《永不用逝的电波》从银幕走向舞台,“变身”现代舞剧,实现立异成长,上海还将2014年风行全国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从头创排,搬上京剧舞台,对经典片子《战上海》也进行创意改编,推出全新杂技剧。
文艺评论界以为,以《永不用逝的电波》《战上海》等为代表,从影视作品到舞台剧目,经由过程合适时期特点的再立异,可以叫醒几代不雅众的“集体记忆”。
好比取得文华年夜奖的话剧《谷文昌》这个题材,就曾被屡次拍摄成电视剧,前后由郭凯敏、辛柏青、刘佩琦等演员饰演谷文昌。有热情不雅众在网上留言,期看实力派演员介入的改编作品再多一些。
实际主义始终来自实际糊口
从舞台到银幕和荧屏,抑或从银幕和荧屏再到舞台,故事的真情实感是感动不雅众的条件。
上世纪60年月,片子《霓虹灯下的尖兵》遭到不雅众接待,其创作底本为同名话剧。这部作品的改编进程,实在也是片子主创团队到军队下糊口的进程。而今取得文华年夜奖的舞剧《永不用逝的电波》摸索的是“从影视到舞台”的新模式。早年孙道临主演的片子《永不用逝的电波》已成经典,新近创排的同名舞剧担当了影视艺术的视觉显现体例,将故事奇妙地搬上舞台。为此,上海歌舞团的主创团队履历了近两年的调研和准备。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度一级编剧王丽萍感伤,现在影视作品已起头反哺舞台创作,非论哪一种情势,不变的是创作初心,就是始终环绕以人平易近为中间。她说:“不竭堆集和发掘糊口中的动听细节,对我们来讲就是深切糊口、扎根人平易近。弄走马看花式的做秀,出不了好作品。”
让艺术形象加倍留得住、传得开
“要想感动不雅众,起首要感动本身。”在上海影视四时沙龙里,多位专业人士提出如许的不雅点。
从电视剧到平易近族歌剧,《马朝阳下乡记》的创作给文艺工作者新的开导。文艺评论家赵彤阐发,《马朝阳下乡记》的戏剧冲突处置得恰如其分,出格是“马朝阳”这小我物形象的塑造,其家庭情况、工作岗亭的设置等很天然,切近今世苍生糊口,人物自己也具有一些同龄人的小懊恼,在此根本上讲述青年干手下乡挂职的故事,更能激发不雅众共识。
北京人平易近艺术剧院闻名话剧演员杨立新对舞台和影视创作均有较深体味。他感伤,话剧《茶社》演到极致,年夜家发现“舞台上‘只有人’”。也就是说,人物描绘太鲜活,即便戏很少,这小我物一样能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长此以往与不雅众发生藕断丝连的共识。
王丽萍以为,塑造苍生脍炙人口的人物,讲好每一个人的中国故事,呼喊影视与舞台之间更多的互动及衍生版权开辟。
“专心、用情、用功,总有新收成。”杨立新说,从一位话剧工作者的视角看影视创作,感应影视和舞台艺术这两个行当都布满了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