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讯(记者 牛春梅)“北京的四合院儿,天津的小洋楼。”具有隧道津味儿的天津人艺话剧《海河人家》,将于3月14日、15日来京加入“首都剧院精品剧目约请展”。表演前夜,该剧副导演、天津人艺演员剧团团长张艳秋和北京人艺闻名演员杨立新坐在一路,聊起了京腔津韵。
作为两个城市最主要的剧院,北京人艺和天津人艺也都别离以京味儿话剧、津味儿话剧见长。北京人艺有《茶社》《窝头会馆》《小井胡同》《龙须沟》,天津人艺则有《蛐蛐四爷》《闯江湖》,和本周将加入首都剧院精品剧目约请展的《海河人家》。
杨立新和张艳秋都有一个配合特点,那就是他们没有上过专业的艺术表演院校,都成擅长各自剧院的学员班。杨立新是1975年进进北京人艺学员班,而张艳秋则是1987年进进天津人艺最后一届学员班。
两位表演艺术家都笑称本身的学历比力低,只有中专文凭,但得益于剧院培育体系体例,他们是看着先辈的戏,在舞台上摸爬滚打长年夜的。杨立新的舞台成就年夜家有目共睹,而张艳秋也是戏剧梅花奖取得者。
学员班招生,不管是天津人艺仍是北京人艺,招收的都是本地生源,他们说处所话天然是没题目,演本身的身旁事对年青演员的成长也很是有帮忙。杨立新说,本身昔时就惧怕站在舞台中心,总感觉跑跑龙套就好了,直到他在《小井胡同》中出演戏份儿较多的“小力笨儿”,才获得剧院先辈的承认。他以为,这个脚色本身之所以可以或许塑造到位,恰是由于学的是本身身旁曾接触过的人。
但从上世纪九十年月起头,北京人艺、天津人艺都不再开设学员班,转而向各年夜艺术院校招新。艺术院校招生都是面向全国,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这些年青人说通俗话没题目,可是要将方言说到位仍是比力坚苦,他们学说的北京话、天津话背后还带着各自的处所口音,并且北京话、天津话的很多奥妙的地方,若是不是从小发展在这片地盘上,仅靠学是学不来的。
张艳秋说,此刻天津人艺,外埠演员占一半儿,山东的演员学说的天津话蒙蒙外埠不雅众还行,给当地人一听就露怯了。而前不久,梁冠华在谈到《茶社》的传承时也曾提到,现在北京人艺的男演员中只有五六个北京人,很难撑起《茶社》如许一出年夜戏。
现场也有不雅众扣问可否再恢复学员班培训的法子。张艳秋暗示,那只是昔时特别年月人材匮乏时的出格手段,现在再想恢复比力坚苦,并且学员班只有中专文凭,此刻的年青人必定接管不了。不外,她出格提示,3月14日、15日来京表演的《海河人家》此中年夜部门演员都是天津人,津味儿尽对隧道。
近几年方言戏剧巡演很是多,好比陕西方言的《白鹿原》、四川话的《茶社》,有时辰对外埠不雅众简直是不小的挑战,《白鹿原》就选择了现场用字幕机“翻译”为通俗话。张艳秋暗示,津味儿话剧在天津表演想说嘛就说嘛,但在外埠表演时就会插手一些外埠人更轻易听懂的“天津官话”。
杨立新说北京人艺的表演也碰到过近似的题目,好比《窝头会馆》中的词儿比力密,良多都是老北京话,说得还很是快,也有人担忧不雅众会听不懂,但最后为了连结原汁原味的北京方言,仍是决议果断不改,“听不懂的不雅众可以二刷嘛!”不外,事实证实《窝头会馆》恰是由于其浓烈的北京味儿而成为北京人艺新时期的经典之作,每次表演都一票难求。(北京日报记者 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