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7月31日到8月1日,由重庆市永川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永川川剧团)新编的传统川剧剧目《清风亭》在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两场。《清风亭》作为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剧目之一,代表重庆川剧赴京亮相。这是近30年来,永川川剧第一次走上国家级戏曲舞台。作为一个曾被众多剧种搬演的“骨子老戏”,“清风亭”的故事被风格各异的文学剧本、音乐形式和表导演方式反复呈现。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的学员观看了演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艺术者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川剧《清风亭》的艺术价值和当代意义。我们有幸邀请到几位青年评论家,撰写了这组文章。
2019川剧《清风亭》的意义
——谈川剧传统表导演艺术的历史和现在
传统川剧表导演艺术的历史命运
传统川剧有着极为丰富的表导演手法,这就是梨园行常说的“招儿多”。除了为广大受众所熟悉的“变脸”“藏刀”“吐火”之外,还有其它数十种技法,例如“代角”“扮下台”“打杂师”“隔壁戏”“使扇”“发技”“灯灭复明”“提软人”等等。其中有一些技巧还在使用,常演常新,在新剧目创作中被赋予了新的艺术活力,而有一些手法则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消弥。
消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掌握绝技的川剧老艺人相继谢世,传承链条断裂;第二个原因是,由于题材和主题对当代生活的疏离,有些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戏中所使用的技法也随之绝迹;第三个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改人、改制、改戏”时期的“净化舞台”运动及历史影响。
评论家席明真曾著文谈到:“解放后有的川剧团演苏武牧羊,真羊上台,羊子在台上打架,破坏了剧情。又在《双花楼》中,女角在台上表演解大便;《船舟借伞》中,青儿与老艄翁开了过多的玩笑,甚至把鼻涕甩在艄翁脸上,青儿在台上撒尿等,非但不能给人以美感,反而引起恶感。”席明真先生的言论虽然有点过于激烈,却也说明了50年代初“戏改”的必要性。
为了让舞台更加“纯净”,川剧主要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镜框式舞台及演出习惯为模板,对传统川剧演出方式进行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改革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变化了川剧演出形态。比如将锣鼓场面从三星壁之下移到了舞台右侧。又如,取消了川剧“踩跷”。“跷功”意指“三寸金莲”,有侮辱妇女之意。琼莲芳先生为了不使一系列精美、独特的川剧旦行舞蹈动作,随着“踩跷”的废除而消失,经过刻苦钻研,创造了川剧“脚尖舞”替代踩跷,被称为“中国芭蕾”。
再例如,取消了川剧“打杂师”。“打杂师”又叫“检场师”,是旧戏班中的“检场”人员,其主要任务是随时递送剧中人物所用的物件、安放或移动台上的桌椅、道具等等,因此可以作为戏外人上台,但有时也会加入到戏中,或推进戏剧情节,或以第三者的角度表达对剧情或人物好恶的评判,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
川剧从万年台走向镜框式舞台,从草根市井走向厅堂的过程中,获得了艺术水平的提升机会,例如,现代舞台要求川剧选择立意更加高远、结构与情节更加紧凑的文学剧本,以适合现代演出有限的时空。再例如,男帮腔改革为女帮腔,甚至男女混合帮腔,提升了川剧高腔音乐的表现力等。然而,“净化舞台”在执行过程中,也有“矫枉过正”的情况,在洗净尘垢泥沙之时,也忽略了真金的淘炼和保留。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戏曲走向现代的路程是呈螺旋状向前的,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正在推进的改革都认识到位,我们需要在反思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2019川剧《清风亭》对传统川剧表导演艺术的重新发掘
当今,多元文化共融,众多戏曲演出利用西方舞台语汇改革戏曲艺术。我们更需要以虔诚客观的态度回望和讨论优秀戏曲传统。2019年8月2日下午,文化和旅游部2019戏曲艺术人才培养评论班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了“川剧改编传统戏《清风亭》剧目讨论会”,会上,有好几位青年评论者都认为,这出戏运用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戏剧手法,而导演夏庭光则指出,他在本剧中所使用的全是川剧传统技法,他想在现代舞台时空中,把传统用起来。
该剧中,夏庭光导演主要恢复了传统川剧的三个表导演传统:第一个是让演出回到“三星壁”之下,第二个是运用了“扮上台”“扮下台”的导演手法,第三个是重新启用“打杂师”。
首先,是对“三星壁”“出将入相上下马门”舞台环境的设定。川剧《清风亭》的舞美大胆放弃了对“真实”生活的直接模仿,按照传统的演出习惯,把这个“养子不孝”的经典故事放在单纯的“三星壁”环境中发生,更能引发观众的思索。川剧的“表现主义”戏曲审美特性一目了然,观众与舞台的审美距离被拉近,时时提醒观众们这就是一个戏,而这个戏的演出目的不仅是要“看别人的悲欢离合”,更要引发每一个观众对自我的深刻思考。
其次是川剧“扮上台”和“扮下台”的表导演手法。2019川剧《清风亭》中的“扮上台”情境是:山东饥荒,张豆腐夫妇沦为乞丐,沿街(沿观众席)讨饭,从台下走上舞台。“扮下台”情境是:考中状元的张继保为官之后,不忘旧怨,责打儿时邻居王凉粉,把王凉粉打得抱头鼠窜,从台口跃下观众席,从观众入口处逃走。这是两处令观众惊喜的导演处理。乞丐夫妇的“扮上台”,陡增观众怜悯之心;而王凉粉的“扮下台”,帮助表现了成年后张继保的狭隘心胸与阴毒的人格。
第三个是对川剧打杂师运用。2019川剧《清风亭》第一场末尾,当演到大夫人狠毒抛弃二夫人婴孩的时候,打杂师从“戏外”的旁观者跳到“戏内”:得意洋洋的大夫人正要坐上椅子,打杂师从后面将大夫人的椅子拖走,大夫人回头正要发威,却见愤怒的打杂师高高举起椅子要砸向她。结尾的时候,张家二老含恨去世,两个打杂师同时上场,喊出“天啊”“你不睁眼”啊,直接打破舞台幻觉,代表着编导的道德评判。
梨园戏《陈仲子》的亲密伙伴
川剧《清风亭》参加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代表着基层地方院团守望传统的姿态。本次全国基层会演的31台作品中,新创的现代戏占据绝大多数。他们有的是对革命历史故事的再度演绎,有的则以当下生活入戏。戏曲固然不能缺席对现代生活的直面关照,却也不能忽略对地方戏曲形式传统的坚持和表达。
这就是为什么,在看过会演中大量现代戏之后,不少观众还心心念念于梨园戏《陈仲子》,王仁杰和曾静萍孜孜以求“返本开新”“苦乐坚守”理念,是以对传统极致追求的姿态去靠近现代。坚守多年以后,梨园戏的“老字号”终而迎来了观众的追捧。梨园戏因“返本开新”所获得成就,是能引发中国当代戏曲反思的案例。
在我看来,于本次全国基层会演中,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梨园戏《陈仲子》最亲密的伙伴当属川剧《清风亭》。
川剧素以丰富的表导演技巧著称,却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传承链条折损的现象,不少川剧演出手法单一,缺少川味儿,在如此的剧种生存背景下,强调“固本”尤显重要。
“梨园戏”对传统的重新恢复并不是固守陈腐,而是用当代人的眼光对传统,对过去的再认识,对传统戏曲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2019川剧《清风亭》赴京,是一次对川剧发展路径的反思和对优秀传统的再度挖掘。而我们也惊奇地发现,这样一种极致的传统追求,正与当代戏剧思维彼此呼应。一些评论者甚至还在用“间离”“浸没”等源于西方的戏剧观念来讨论夏庭光导演的“扮上台”“扮下台”“打杂师”等传统手法,这就意味着,看似古旧的戏曲传统,本身蕴藏着鲜活的现代生命力。
文/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周津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