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湃客?西部城事?文丨西部菌
又到高考放榜时间!对考生来说,即将来临的志愿填报环节,将是他们人生中一次无比重要的抉择。报什么专业,选哪所大学,去哪座城市,不同选择意味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此前一篇很火的文章提到,“宁选一线211,别去十八线985”。这背后的逻辑是,经济实力比高教资源更重要。
最典型的是985高校兰州大学,不仅知名度相对较低,而且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数据显示它在过去培养了19名院士,但仅留住1人。
那么,那些有名牌大学,但发展欠佳的中小城市,是否真的毫无竞争力?正好这两天最新的高等学校名单公布,今天西部城事就来简单探讨下。
高校数量分布,河南、山东略尴尬
一座城市的教育资源如何,高等院校的数量,尤其是985/211以及一流学科数量,是最直观的参照。
先来看高校数量。根据最新数据,目前全国的高等院校一共2688所,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在以省为单位的地域分布上,总数排前五的分别是江苏167所;广东154所;山东146所,河南141所,湖北128所。
来源:21数据新闻实验室
湖北和河南是中部省份,其他都是沿海地区。而且对照经济总量可以发现,两者的排序相对一致,都是东中西依次递减。当然也有例外,GDP第4的浙江高校数量要排在11名,位于辽宁后面,只有108所。
不过尽管总量不多,但浙江的高校质量并不差,共有59所本科院校占比超过5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141所高校中只有57所本科,占比40%左右。
相对于普通大学,顶级高等院校的集聚程度更能说明问题。以985高校为例,目前全国一共有39所,它们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其中最多的北京有8所,最少的重庆、福建、安徽、黑龙江、浙江、吉林、甘肃都只有1所。此外还有13个省没有985。
这其中最尴尬的莫过于河南。河南拥有1亿左右的人口,共有141所大学,但没有一所是985,211也只有郑州大学。这导致河南的优质生源遍布全国,只能去外地寻找读书机会。
再看211高校分布。目前全国共有116所,排在前五的依次是北京26所,江苏11所,上海10所,陕西8所,湖北7所。
除了河南外,山东同样比较“突出”。作为第三大经济省份,山东拥有146所高校,全国第三,不过211只有3所,分别是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跟它的经济实力相当不匹配。
来源:21数据新闻实验室
城市间的对比和省之间又有所不同。21世纪的数据显示,超过35%的高校分布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
具体来看,数量排在前十的依次是,北京93所,武汉83所,广州82所,重庆65所,上海64所,西安63所,郑州62所,成都、天津和长沙都是57所。
其中本科院校超过30所的城市,分别是一线的北上广,二线的武汉、西安、天津和南京。
中国高校高度聚集在直辖市和省会
从高校分布地图来看,各大城市的教育资源聚集程度已经比较明朗。
北上广毫无疑问是绝对的第一梯队,武汉、重庆、成都、天津等新一线城市经济实力强,高教资源也丰富,尤其是武汉,本科大学生数量超百万,在全国仅次于广州,比北京都高。
对比十强城市榜单,两类城市值得注意。第一类是深圳、苏州、杭州等,它们的经济实力全国一流,最低的杭州GDP也早就破了万亿,不过教育资源存在着相对落差。
来源:网络
最典型的是深圳,目前只有1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勉强10万出头。另外像苏州,和省会城市南京相比,高教实力可谓天壤之别,只有24所高校,7所本科,在校学生23.56万,而南京光本科就有34所。
第二类是南京、西安、郑州、长沙、沈阳等。它们的经济实力要明显低于高教实力。以西安为例,西安去年重回全国二十强,不过63所大学、44所本科的水平,直追广州上海,要远超经济更强的佛山、东莞和泉州等城市。要评选高等教育中心城市,它必然有一席之地。
高教实力和经济水平之所以出现分化,一个重要因素是行政。稍作梳理就可以发现,高校尤其重点高校集中的地区,要么是京沪津渝直辖市,要么是武汉、成都、西安这类省会,包括像昆明,高校总数达52所,和南京齐平,本科院校都有20所。
行政等级低的二级城市,比如GDP十强苏州,或者无锡、佛山、南通、东莞、泉州等GDP二十强城市,教育资源明显要低于所在省的省会,也成为最缺大学的地区。
2017年大学生数量,来源:西部城事
原因很简单,其一,省会有更好的政策资源,还是地方教育职能部门的所在地,自然会受到优先照顾;其二,教育本身就是相当考验历史积淀的领域。
前面提到的苏州、东莞等,更多还是近几十年以来的外向型经济起家,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历史并不长,像苏州在1978年在全国排15位,深圳更不用说。
反倒是沈阳这类省会,尽管近些年有所没落,但文教领域的历史基础在那里,重点高校数量依旧秒杀不少城市。
站在城市竞争的角度看,高校分布地图为各大城市的真实实力提供了重要参照。
因为一座城市强不强,经济乃至人均GDP只是参照系之一,教育、医疗以及交通等公共服务能力,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力指标,要经过漫长的积淀才能具备竞争力。
所以同样是竞争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南京要比没有独立机场的苏州更有戏。同时,GDP只有8000亿出头的西安,显得那么耀眼;而经济总量第7的苏州,看上去总是有些存在感不足。
此外,它还解释了为何总有广州掉出一线城市的唱衰论调,但论人口吸引力,40万的人口增量,依旧可以傲视群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间的较量,说到底拼的还是综合底蕴。
这场人才竞争,哪些城市会笑到最后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选学校还是选城市?这个问题可以换个问法,就个人发展而言,一座经济一流但教育资源一般的城市,和一座经济欠佳但拥有重点大学的城市,谁的上限更高?
答案可能是前者。原因在于,高教资源是综合实力的体现,但它的参照价值更多体现在同等级城市间对比时。
比如选南京不选苏州正常,选武汉不选杭州正常,选西安不选佛山也很正常。但拥有985的兰州,论吸引力,自然比不过只有1所211的郑州。
制表:西部城事
一线和二线,二线和三线,每一个梯度,都意味着综合实力短期难以逾越的鸿沟。就好像苏州的文教、交通确实不够强,但你不能说它没有竞争力。
而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实力不够,教育优势无法转化为科技优势,因为缺少足够的产业支撑。
尖端的科技资源,分布向来不是和教育资源完全重合。比如深圳2018年的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22.86万件和14.02万件,广州分别只有17.31万件和8.98万件。教育的短板可以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引进高科技企业来弥补。
相对而言,那些拥有顶尖学府的城市,如果科创弱、产业弱,哪怕能找到足够的生源,未来同样很难留得住人才,兰州大学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可以说,一座有一流高校但发展欠佳的城市,永远要比一座有教育短板的经济强市更危险。
像金融、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北上广深等少数核心城市。这些高薪行业,几乎将全国各地的优秀毕业生一网打尽。新经济火热的杭州,高校数量并不占优,依然能成为毕业生青睐的目标城市。
从高校的分布就能看出,优质的资源永远是集中在一二线,集中在直辖市和省会。所以别看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停滞不涨,北京甚至下降,但只要门户大开,依旧会像广深那样,有源源不断的人口涌入。
而且随着交通网络日益发达,出行更加便利,人口、人才流失的失衡局面将更加严峻,拥有985的十八线和只有211的一二线城市,差距还会逐渐拉大。
来源:第一财经
那么在这场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哪些城市会受益呢?
正好这两天“泽平宏观”和第一财经都提到了十大城市的概念,其构成名单包括北上广深四大一线,以及重庆、天津、成都、南京、武汉、杭州六大二线。这个名单西部菌总体比较认同。当然后面还有苏州、西安、郑州、青岛等城市在猛烈追赶。
中国的优质资源,几乎都集聚于此,作为区域中心,它们未来有成为超级城市的潜力。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就业、投资,将目光优先投向这些城市,大体不会错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