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每天上午八点,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相山镇浯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陈筱媛都会准时出现在“幸福之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拿上食堂大师傅精心准备的早点,为村里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送去热气腾腾的早餐。
“2023年末,抚州全市常住人口356.26万人,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8.54%。”抚州市民政局局长陈素芳说,作为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80%的欠发达地区,抚州的老年人口增速近年来明显加快,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尤其是农村养老需求,是抚州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抚州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近年来,抚州市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包括农村养老在内的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等重要内容,制定了《抚州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先后出台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等28项涉老惠老政策文件。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等方面,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批实践成果,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这让我们对于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打通农村特别是山区的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充满了信心!”陈素芳说。
因地制宜,提升农村养老配套服务
抚州市黎川县西城乡芦坑村“幸福之家”的厨房里,吴水贵腰系围裙在炉前左右腾挪,下米、加水、投料、切肉,炒锅滋啦啦作响……丝丝缕缕的香味直往人鼻孔里钻。村民中午和晚上都可以在这里用餐,地里的瓜果蔬菜还可以送到食堂抵扣餐费,既经济又方便。
芦坑村地处大山深处,距县城约40公里,是黎川县最偏远的村庄,和许多村落一样,曾面临留守老人的安居、就餐、出行等养老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黎川县近年来全域开展养老服务站(幸福之家)建设项目。运营经费不足怎么办?采用“老人交一点、村里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老人适当交一部分餐费,村集体经济收入划拨一部分经费,县乡财政安排一部分补贴。服务人手不足怎么办?按照“党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积极引导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主动参与服务工作,并鼓励乡贤、热心村民及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暖心服务。
“过去153家公办养老机构,多数存在管理不到位、入住率低、消防设施不达标等问题。”抚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志强说,为此,抚州出台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方案,充分利用腾退的校舍、办公用房等闲置公共场所,将小而散的乡镇敬老院整合,建成63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有效解决以往乡镇敬老院条件差、人员少、服务水平低等问题。
抚州市广昌县自2023年9月起开展了“莲心敬老”行动,采取“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为主,政府补助、个人支付、社会捐赠为辅”的方式,打造15家集食堂、讲堂、议事堂为一体的首批“莲乡敬老堂”,为500余名老年人提供就餐、康养、学习等服务。同时,该县建立农村“三长”(大区长、片区长、网格长)与“一老一小”结对帮扶机制,856名农村“三长”帮助878名70岁以上老年人解决实际问题1120个。
在抚州山区,散居着许多不便出行的老人,各地为此纷纷组建“摩托送餐队”“跑腿轻骑兵”。黎川县建立党员干部定期巡访、日常探视、结对帮扶三项制度。家住黎川县潭溪乡新庄村的李细女因为中风腿脚不便。知晓情况后,新庄村妇女主任、送餐队成员叶小妹每日送餐上门,还帮老人带药、打扫卫生和理发。
改善“软硬件”,满足老人多元需求
抚州市临川区秋溪镇健康养老服务中心是一个独立院落,由3栋连体3层住宅楼组成,总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设置床位80张,院内活动室、厨房、餐厅等配套齐全,以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
“护理人员照顾我们很细心,常常给我们量血压、测体温,还组织我们包饺子、唱歌,在这里我们过得很舒心哩!”75岁的王全福笑呵呵地说。
临川区是农业大区,老年人众多。该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将养老中心建在各乡镇中心卫生院旁边,实现“两院融合”。临川区民政局局长周美和表示,“医”与“养”是相关联的。养得好,就少得病,减轻“医”的负担;“医”得好,就能延年益寿,更加好“养”。
临川区在农村“医养”方面力争“养得好、医得了”的积极探索,是抚州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农村养老新平台的缩影。整合服务功能,做好“融合”文章;丰富服务内容,做实“需求”文章;充实服务力量,做足“持久”文章……抚州各地的农村养老机构,正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常态化运营。
针对以往养老机构看不了病的问题,黎川县推动当地各卫生院养老服务站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开设迷你型医疗机构,在敬老院长期配备医护人员,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周定时巡诊,每年开展健康体检服务,重点开展老年人常见慢性病诊疗。
黎川县日峰镇十里村则把老年食堂、童伴之家、村卫生室的功能集中到了“一老一小”幸福院。其中,村卫生室特别设置热敏灸治疗室。村卫生室医生饶麟说:“老人们普遍面临肌肉骨骼疼痛的困扰,常常在饭前到卫生室进行热敏灸治疗,治疗完再去食堂吃饭。这项治疗可以直接走医保。”
除了大幅提升医疗服务,抚州各地的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也在管理层面不断创新,进一步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敬老院每月为老人理发,定期组织娱乐活动,老人生活有规律,性格更开朗了!”洵口镇中心敬老院院长张小飞感触颇深。洵口镇中心敬老院的老人刘德彬说:“原来一个人住,没人说话很孤独。住到敬老院后,志愿者服务队经常给我们表演文艺节目,心情比原来好多了。”
集中力量,补强最薄弱环节
“我们对老人们进行了自主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这些老人被划为三个等级,即自理老人、半失能老人、全失能老人。根据不同的评级我们会制定不同的照护计划,准确量化养老需求,提供适宜养老服务。”抚州市金溪县陆坊乡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洪春梅说。
农村特困失能半失能老人是全社会最困难的群体之一,其供养服务是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薄弱的一环。“抚州聚焦老年人群中特困失能半失能人员照护需求的实际情况,除利用好各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外,还将11个县(区)级福利院改造成特困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机构,目前全市有330多名农村特困失能老人实现了集中照护。”抚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姜宇珂说。
“一县一中心”“一乡一阵地”“一村一场所”,抚州市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工作举措等方式,加快形成以“三个一”为支撑的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服务格局,稳步推进对他们的集中照护、集中供养。
黎川县的王冬兰老人今年92岁,几年前因为中风导致半身瘫痪,离不开人,子女又忙,照顾不过来。全天看守需求、巨大的精神压力、高昂的护工费用,是王冬兰老人一家的烦恼,也是不少家庭共同面临的养老难题。“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道出失能老人照料的困境。
为解群众之所难,黎川县出台集中供养整体方案,推进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工作,根据特困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特性及集中照护的要求进行适老化改造,按照特困失能人员3∶1配备护理人员,养老机构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0.1%。得知黎川县社会福利中心对外开放的消息,子女征得王冬兰同意后将她送到这里,每月缴纳3600元。
“抚州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实训站点设立在我们中心。根据国家医疗护理员的最新标准,我们定期为护理人员提供技能培训。”黎川县社会福利中心执行副院长万芳介绍。
90岁的周发金老人半失能后,原本由四个子女轮流照料。但有的子女在黎川县外生活,老人不得不往返两地,身体有些吃不消。“过年时我和弟弟妹妹商量了一下,决定送她到德胜医养中心住。我家就在附近,有空就来照顾她。”周发金的儿子刘旺生告诉记者。
“抚州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部署,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深入推进农村养老服务改革,以务实举措提升关爱服务水平,不断增进农村老年人福祉。”陈素芳说。
(本报记者 胡晓军 王洋 李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