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常委会委员:希望谨慎使用刑法处置经济案件)
新京报快讯 10月24日,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最高法关于加强刑事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万鄂湘注意到,世界银行发布了《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的总体排名比去年上升15位,名列第31名。
“我们去年是第46名,今年又进步了15名,排到了第31名,中国的营商环境已经排在法国之前了”,万鄂湘说,“中国司法保护营商环境,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的保护,这方面是功不可没的。过去听到了很多说法,民营企业家有‘四怕’,即非法集资罪、非法经营罪、合同诈骗罪,这三个罪都没有,最后还有一个偷税漏税罪也逃不掉。在偷税漏税罪这顶帽子基本摘掉了,发现偷税漏税以后,首先不是按照刑事案件处理,而是先进行行政罚款,这一做法非常受欢迎”。
部分与会人员也表示,近几年“两高”在保护营商环境方面工作力度很大。同时也有委员建议,希望谨慎使用刑法处置经济案件、经济活动。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法律的困境,一种是企业的某些创新性的经营行为会触及到法律的空白区域,另一种是一些合情合理的、对用户和社会都是有益的经营行为,对照法律可能已经触及到了某些法律条文。上述情况尤其容易出现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新兴经济领域,给司法机关和市场主体都带来困扰”,委员陈军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也日新月异,但是很多法律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法律规律尤其像刑法这样的基础性的法律,不可能频繁地调整和修订,所以部分法律条款可能也不太适应今天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
陈军表示,近年来,司法机关更加重视运用司法手段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中提出,要客观看待企业经营的不规范问题,对定罪不足的要依法宣告无罪。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因经营不规范所引发的问题,要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客观看待,严格遵循罪刑法定、疑罪从无,从旧兼从轻等原则,依法公正处理,对在生产、经营、融资等活动中的经济行为,除法律、行政法规明确禁止的,不得以犯罪论处。因此,建议各级司法机关谨慎使用刑法处置经济案件,在涉案企业未造成重大社会危害的情况下,要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决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对非恶意的一些违规违法行为,在进行监管和处罚的同时,也给予企业整改和规范的机会,让企业家专心创业创新,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让财产更加安全,让权利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