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月16日讯(记者安然 朱玲)中国银保监会非银部公布,2022年全国已开业30家消费金融公司,行业资产总额8844.41亿,累计发放消费贷款7.17万亿元,累计服务客户7.89亿人次。
那么,消费金融的8840亿中,有几分是导流,又有几分是自营?有头部消金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自营太难做了,这过程很漫长而且投入非常大。当战略决心不这么强的时候,你很难坚持。”
在零壹财经资深分析师沈拙言看来,摆脱对第三方渠道的依赖,发力自营拓客渠道的搭建,进而削减拓客与运营成本,已经成为消费金融业内的主要发展路径之一,是任何一家机构都需要重视的问题。
流量依赖
消费金融机构的主要获客方式,当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线下业务组建自营团队;二是依靠线下第三方渠道;三是建设线上自营平台开展营销推广;四是与头部互联网企业或金融科技企业等第三方平台合作,进行引流拉新。
上述四种方式中,线上第三方引流是消费金融获客最主要的来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与专业的助贷平台合作,或通过购物、出行、娱乐等互联网平台引流,成为消费金融公司普遍的获客方式。
《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29家消金公司借助第三方引流方式获客,且有22家机构线上第三方引流投放占比超50%,数量与2021年持平,半数机构表示该渠道投放比2021年持平。
有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头部少数机构具备自营和存量经营能力外,其余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产品同质化较高,难以摆脱“助贷依赖”,甚至有机构90%以上的业务都依靠助贷合作。
日前杭银消费金融拟发行《杭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第一期金融债券》。由此披露的相关材料显示,截至2022年末,杭银消费金融自营业务余额占比为20.63%。
对助贷平台的依赖,弊端明显。零壹财经分析师沈拙言表示,第三方渠道导流的拓客成本呈上升趋势,且客户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由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发布的《2023年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显示,消费金融的线上获客平均成本约290元,线下约234元。
“平台分润费用一般占消费金融利息收入的15%到30%之间不等,而且主流的平台一般比较强硬不能议价,且走轻资产道路,不为资产质量进行兜底担保代偿,平台赚取的分润费用则为无风险的收入。”另有分析人士表示。
自营加码
沈拙言认为,对第三方渠道的依赖逐渐成为过去式,现在各家机构都在积极搭建自营拓客渠道,旨在降低拓客与运营成本。这一转变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家机构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自营模式在消费金融行业中逐渐受到重视。《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3)》显示,线上自助投放已成为27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开展方式,其中13家公司的线上业务占比有所提升。
“当前自营业务,肯定主要还是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等头部机构比较突出。”上述分析人士表示。相关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招联消费金融自营获客及股东协同渠道贷款余额占比达到80%左右。
记者也注意到,近两年来多家消费金融机构已在发力自营渠道拓客。例如,南银法巴和宁银消费金融等机构正在积极开展线下直营和线上自营业务。
然而,自营也并非易事。有头部消金机构人士表示:“自营是一项漫长且投入巨大的工作。如果没有坚定的战略决心,很难坚持下去。”不过在他看来,自主获客、自主风控又是持牌消金的立身之本。
事实上,监管也在一再强调要加强自主经营能力,尤其核心风控能力。比如,《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消费金融公司担保增信业务余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全部贷款余额的50%,并在后续给予一定的整改过渡期。
在业内看来,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加强数字化转型和自营能力建设,打造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将是消费金融机构未来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