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权益保障通道,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一个诉讼服务中心、10个街道诉源治理联络站、两个无讼商圈(街区)的“1+10+2”调解实体阵地作用,全方位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描绘出诉源治理新“枫”景。
融入基层治理末梢
“法官,您一个月内帮我解决了难题,真是太感谢了。”罗湖法院诉前调解室内,做食品贸易生意的老张给李云青法官送上一面锦旗。
一个月前,老张因一家超市多次拖欠货款,找到莲塘街道诉源治理联络站。
了解情况后,调解员迅速介入调解,但由于双方的交易往来多、合作时间长,对这笔“糊涂账”争执不下。诉源治理联络站立即联系挂点的罗湖法院法官李云青,寻求专业的调解指导。
“你们双方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起诉不仅耗时较长,还伤和气。问题的症结在于超市拖欠的货款无法一次性支付,你们看看能不能换种思路解决。”经过李云青和双方多次沟通,超市老板赵先生想到用店内库存的烟酒等商品抵扣货款,老张权衡利弊后予以接受,当即双方就新的买卖合同达成了调解协议,并直接申请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这种高效便民的工作举措受到当事人的称赞。
据了解,自2021年起,罗湖法院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在罗湖区10个街道建立诉源治理联络站,将诉源治理联络站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点”,将“治已病”改为“治未病”,推动法治力量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大多发生在基层,街道诉源治理联络站为基层开通了纠纷化解、司法确认的‘绿色通道’。我们不仅参与疑难复杂的纠纷化解,还多次走访街道进行座谈、开展普法讲座,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李云青说。
畅通专业解纷渠道
矛盾纠纷即使到了法院,也不意味着一定要对簿公堂。
为了最大程度“过滤”矛盾纠纷,罗湖法院向专业组织借力,组建金融、婚姻家事、保险、劳动争议等7个专业调解工作室和专家调解队伍,打通线上和线下渠道,通过诉前联调、诉调对接、司法确认等方式,确保纠纷能调则调、当诉则诉。
赵先生和刘女士是一对90后夫妻,因为抚养教育孩子问题产生矛盾,刘女士一气之下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同时向罗湖法院起诉离婚。
婚姻家事纠纷调解室的游老师了解案情后,决定分别和当事人进行沟通、开展心理疏导,并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在家事调解室里,心情平静下来的赵先生表露出对家庭和孩子的珍惜。
“您其实是爱着妻子和孩子的,只是在表达爱的方式上需要更加平和一些,特别是在教育小孩的方式上,有什么争执坐下来好好谈。”游老师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疏解赵先生的情绪。随后,游老师通过深圳移动微法院与刘女士多次视频沟通,经过疏导和调解,最终双方解开了心结,决定共同抚养小孩健康成长,刘女士向法院申请撤诉。
在罗湖法院,像游老师这样的调解员有300余名,他们来自43家特邀调解组织,分别具有心理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能够因案施策、精准调解,为化解纠纷“对症下药”。
罗湖法院还与市房地产业协会等14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高专业精准解纷能力,2023年诉前调解成功率达54%以上。
深化行业诉源治理
2019年年底,陈先生在某银行申领了一张信用卡用于日常消费,后陈先生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没能如期还款。银行发现后,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催收,陈先生还是迟迟没有还款。这种逾期未还款情况,除了陈先生,还有20个欠款人。如果银行一一起诉至法院,诉讼周期会很长,成本也很高。
2023年5月,银行找到了蔡屋围“无讼商圈”金融调解工作室,申请工作室派调解员介入调解。经过3天8场调解,银行最终同意固定陈先生等21人所欠的本金和利息,同意欠款人分期还款,并分别签订了调解协议,调解法官及时对协议进行了线上司法确认。
蔡屋围“无讼商圈”是罗湖法院诉源治理非诉解纷的另一项生动实践。2021年以来,罗湖法院立足辖区重点产业,针对行业和片区特点重点划“圈”,在罗湖区委政法委领导下,推进法院和街道构建矛盾纠纷化解合力。目前已建成蔡屋围“无讼商圈”和黄金珠宝产业“无讼街区”两大非诉解纷“圈”,2023年就地化解纠纷1.7万余件。
商圈(街区)内还下设诉讼服务工作站、调解工作室,鼓励商事主体签订调解优先公约,签订公约的商事主体承诺将优先选择友好、便捷、高效的调解方式来解决纠纷。
罗湖法院有关负责人说,源头治理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最佳选项”。该院将调解工作贯穿始终,形成辖区街道“前端调”、府院联动“协同调”、立案法官“诉前调”、审判法官“精准调”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从源头上化解纠纷,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