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 西班牙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首次在视网膜上检测到了与帕金森病发病密切相关的阿尔法-突触核蛋白,这一发现有望应用于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阿尔法-突触核蛋白被认为是帕金森病的“罪魁祸首”之一。这种蛋白在人类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发生错误折叠后,易在脑中堆积,导致脑细胞死亡或者阻碍脑细胞发挥正常作用。
据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官网日前介绍,研究团队与美国同行合作,检测了已故帕金森病患者捐赠的视网膜,并对比他们的临床数据和病理解剖结果,发现这些人的视网膜上同样存在帕金森病患者脑内的特征性标志物,即由阿尔法-突触核蛋白堆积形成的凝团状路易小体。
研究负责人尼古拉斯·昆卡说:“视网膜是大脑的窗口,可以如实反映大脑内部的情况。在视网膜上发现帕金森病的生物标志物是一项突破性进展,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之前进行早期检测。”
研究人员还发现,视网膜上的阿尔法-突触核蛋白积聚越多,路易小体的数量越大,帕金森病程度越严重。
昆卡指出,还需进一步验证这项技术能否应用于活体视网膜。一旦被证实可行,除帕金森病外,还可尝试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脚震颤、身体僵硬、行动迟缓等。但往往在病情对脑部已产生较大影响时,这些症状才会变得明显,因此早期诊断具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