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E-MAIL、网上、电影、电话,没有那种面对面的磁场和感应能力。剧场艺术就是现场性,我的生命跟你同处一个时间和空间中,我们一起来探讨艺术,这是征服观众、争取观众然后和观众交友的最独特的方式。我一年一年演出,像割麦子一样一道一道要割到垄头。”
12月12日,国家大剧院举行“公众开放日艺术节”新闻发布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艺术指导濮存昕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吐露了他对剧院观众培养、观众变化的感受与看法。
作为中国观众最为熟知的演员之一,濮存昕近年来将更多精力投入舞台上。10天之前,也是在国家大剧院,记者在话剧《林则徐》公开探班现场见到了身为主演的濮存昕。当天,他和女主演徐帆排练了剧中的片段,并对记者说“随着年龄增长,可以演传记人物了。”值得一提的是,濮存昕还为这部话剧的海报书写了“林则徐”三个大字以及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0天之后,濮存昕再次出现在媒体面前,是为了给国家大剧院一年一度的“公众开放日”站台。据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佳琛介绍,自2009年起,大剧院将每年的12月22日定为“公众开放日”。今年是大剧院建院十二周年,“公众开放日艺术节”将于12月22日如期开幕。
新闻发布会后,一身西装、打着领带的濮存昕坐在记者面前,谈起戏剧与观众的关系,言辞中全是严肃和冷静的思考:“大剧院12年来,一开始真的是有的演出卖票很难的,而且都是高雅艺术。那时候正是盛行商业艺术、泛娱乐化的时候,谁要去听交响乐?慢慢慢慢就好了,而且我们还有年轻人,他们会发现世界的同时发现还有舞台艺术,比电影和电视不差,甚至比它们还好,因为我们同处,面对面、眼对眼、心贴心,这是不可替代的。”
濮存昕生于1953年,今年已66岁。如果从1976年考入空政话剧团算起,他在戏剧这行已待了超过40个年头。在影视剧风起云涌的上世纪90年代,濮存昕算是收视率最有保证的演员之一。但这些“指标”似乎不在他的考量范围内——“艺术有用吗?”他反问记者,随后又自答:“艺术在物质上没有什么用处,还要花钱,它带来的心理愉悦、精神享受,每个人参差不齐,有的人可能不需要,但我们会让他们慢慢知道,要需要他的身体的体温他能感受到,他的性情上的那种枯竭慢慢会湿润。他有精神上的那种需求的话,他的眼睛也会柔和的。一开始不需要剧场,不需要舞台艺术的观众,一旦看了,我相信会有一些人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雷雨》到《哈姆雷特》,从《李白》《茶馆》到《李尔王》,很多观众通过濮存昕在舞台上塑造的经典角色走入戏剧世界。12月14日,由他主演的话剧《林则徐》又将在国家大剧院建院十二周年演出周期间进行首轮演出。
在“90后”“00后”成长为观众的今天,濮存昕仍然对戏剧充满信心,“夜生活你在干嘛?如果你夜生活走进剧场、走进电影院、走进图书馆、走进博博物馆、走进赛场看比赛会是什么样子?我觉得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剧场、院线这道风景线不可或缺。慢慢慢慢剧院就有观众,这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
封面新闻记者 滕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