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上午,新能源电池/光伏载具系统研发制造项目开工投产暨安徽博强新材料有限公司开业仪式在滁州举行。这是省属高校异地研究院成功孵化的首个成果转化项目,展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强劲动能,展现了人才与产业、城市与高校“双向奔赴”的巨大潜能。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滁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劲出席并致辞。安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长银主持。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纪委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组长晁新;滁州学院党委书记毕明福,滁州市政府副市长余成林,安徽大学纪委原书记、校地合作执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忠等见证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首个项目落地转化,见证新能源电池/光伏载具系统研发制造项目开工投产,见证安徽博强新材料有限公司隆重开业,见证校地合作结出硕果。
近年来,安徽大学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坚持“服务安徽、立地顶天、开放合作、融合发展”,深化“调结构、转功能、增体量、提质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坚定打造名副其实“安徽的大学”,努力成为服务国家和安徽发展的战略力量。去年5月,安徽大学与滁州市深化战略合作,揭牌成立了安徽大学首个异地研究院——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8个月以来,在滁州“双招双引”政策引导下,校企双方围绕光伏、半导体、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创新要素对接,加快推动“难题”变为“课题”。特别是,第15批省“115”“聚烯烃工业研发创新团队”,研制开发高性能改性聚烯烃材料,为先进光伏、新型储能系统长期运行“保驾护航”,在滁州成功孵化并实现量产。
蔡敬民说,安徽大学将以本次项目落地为契机,聚焦现代化新滁州建设的发展所向、创新所需、产业所要,充分发挥滁州研究院的中枢作用。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协同攻关、深度融合的运行管理模式,推动更多的优秀学科、团队和实验室下沉滁州产业一线,加强多体系多主体的互通互融,为创新人才营造交流空间,为初创企业打造孵化平台。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融合,完善校地、校企“发榜—揭榜”合作模式,建立供给侧对接需求侧的技术清单制度,推深做实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创新生态涵育,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切入点,再谋划一批安大有优势、滁州有基础的合作事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发展格局。努力把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把合作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携手贡献一流城市和一流大学的更大力量!
作为追“光”逐“链”的先行者,滁州正在打造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加速迈向“世界光伏之都”。
吴劲说,当前,滁州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迫切需要包括安大研究院在内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赋能添力。安大滁州校地双方紧密结合滁州主导产业、战新产业需求,走出一条集聚资源、协同创新、引领发展、服务地方的融合发展之路。特别是博强新材料,作为安大滁州研究院首个转化落地项目,签约以来,仅用3个月时间实现首批产品下线,充分展现了“安大速度”。南谯区及市直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提高服务质量的理念、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理念,推动营商环境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全面提升,为项目发展保驾护航。期盼安大充分发挥学科、科研、人才优势,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滁州主导产业和战新产业,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打造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落地一批高质量合作项目,将安大滁州研究院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科研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携手打造校地合作典范。
聚烯烃工业研发创新团队是安徽省第十五批“115”产业创新团队,主要研发系列高性能改性聚烯烃材料,并应用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载具系统中关键零部件产品,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高性能聚烯烃材料是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医疗器械、智能家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材料。该项目首期投资4000万元,三条生产线建成后,预计年产值约8000万。在仪式上,博强新材料、天津瀛德冷链签署合作协议。
安徽大学有关部门、理工科学院负责同志,滁州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南谯区负责同志,企业嘉宾等参加相关活动。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