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鱼是四大家鱼的基因库,随着近些年的恶意捕捞以及环境的恶化,如果不保护好鱼类基因库,将来我们可能会真的会面临无鱼可吃的局面,光想想都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据相关产业报告支持,目前,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了如今不足10万吨,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的0.15%,可以说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在学者们千呼万唤之后,“长江禁渔十年”政策终于落地,但保护长江鱼,仍然任重道远。
为什么要禁渔10年?
实际上,为了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我国已经长期实行了禁渔期、禁渔区等鱼类资源保护制度。自2003年以来,长江全流域实行每年3个月的禁渔制度。然而一旦开渔,过去3个月的繁殖成果很快就会被消耗殆尽,许多鱼刚刚出生2-3个月就被捕捞上岸,鱼类种群依然无法繁衍壮大。
而实行更大范围、更长时间的全面禁渔,其目的就是为了给长江水生生物留出更多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时间。以“四大家鱼”为例,它们通常生长4年才性成熟,连续禁渔10年,让这些鱼类有2到3个世代的繁衍,种群数量方能显着增加。
禁渔10年担心没鱼吃?
10年的禁渔时光,如此长的时间难免让广大老百姓开始担心自己的饭桌是否会受到影响,以后没鱼吃了那岂不是一大损失。
但好在业内专家给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那就是水产养殖的迅速壮大。据统计长江干流每年的天然捕捞量已从1954年的42.7万吨降至近年的不足10万吨,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相较于每年超过6000万吨的全国水产品总量,如今长江干流的天然捕捞量微乎其微。因此捕捞渔业退出长江不仅不影响老百姓吃鱼,反而有利于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如何能让长江恢复以往的生机?
简单来说,仅仅依靠禁渔10年政策显然是明显不够的。相关学者认为,做好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严格执行“禁渔”外,亟须对长江沿线产业进行调整,要全面淘汰关停污染性产业,真正做到“禁渔”与环境保护修复“并重”,确保长江生态环境安全,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当地政府也可采取一次性补助与过渡期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对禁捕工作给予适当支持。而相关部门也要牵头做好渔民渔船调查摸底、补助对象资格和条件核实、禁捕安排等工作。因此只有禁渔和环境保护的双管齐下,才能慢慢让长江恢复以往的生机。
关于长江无鱼之困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惠农网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
推荐阅读:长江无鱼之困是什么情况?长江禁渔十年是什么原因?
可能感兴趣的农产品:鲜活水产,产地直发,全场低至五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