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11月10日21时讯 11月10日下午,“燕子的眼睛——李燕燕非虚构写作分享会”在重庆大剧院内时光里书店举行。众多文艺界嘉宾与现场观众参加了此次分享会。
重庆知名青年作家李燕燕围绕报告文学集《燕子的眼睛》,对近年来的非虚构写作情况进行了盘点,分享了自己的采写经历、感受及个人观点。
据悉,李燕燕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重庆市沙坪坝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其代表作包括报告文学《天使PK魔鬼》《山城不可见的故事》《青藏线60年》《拯救睡眠》《老大姐传》《当我老了—关于“五零”父母生存状况的几段口述》等,作品曾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2016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21世纪年度报告文学选(2017)》《2017中国散文排行榜》《北京文学年度报告文学集》等。2015年获“第十三届军事文学奖”。 3次获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获中国作协、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创新报国70年”报告文学项目,获2017年重庆市重点文艺项目扶持。《燕子的眼睛》由重庆出版社于2018年10月公开出版,包含了李燕燕2015——2018年的6部代表作,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亲自为该书作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评论家李炳银曾评价:“报告文学创作是特别需要作家与现实社会人生密切联系的,报告文学作家时常是在开放的视域和敏锐的观察理解中面对各种生活人物,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担当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给现实的社会人生以能动的有效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报告文学作家需要足够的行动和思维的自由独立性。李燕燕的报告文学真实地书写山城重庆的各种人物(《山城不可见的故事》)、与病魔顽强搏斗并理性接受生命现实的女孩(《天使PK魔鬼》)、不同失眠者的痛苦经历(《拯救睡眠》)、坚持自己人生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妇人(《老大姐传》)、老年人生存环境状况(《当我老了》)等等。这些看似没有什么关联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因为李燕燕的报告文学作品而聚集到了一起,进而具有丰富开放的姿态、鲜活生动的生活气息和浓重的人间烟火。这种生活气息和人间烟火,构成了一种健康可贵的文学品质,显示出庄严和温暖的情怀。”
分享会上,李燕燕谈到,书写现实题材的文学,应当既能“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非虚构”是一道写作界限,也十分神奇,能做到上传下达,立于现实,扣住共识,再进行升华。关于非虚构写作,李燕燕提出“好的纪实应当体现社会共识,不论题材大小应以个性视角找准时代切合点”。此外,跨文体写作的技巧方式能给予作品新的活力,“小说语言特点及散文气韵,可以出现在非虚构写作中,灵活多样。”如果作家在采访前期深度挖掘故事价值并创作出来,这样的作品就能胜在当下,满足人们对细节的渴求。李燕燕表示,作为在西方颇受欢迎的文学样式,在中国“报告文学”也早已位列“四大体裁”之一,对社会有一定探求欲望的群体都会对“非虚构”予以关注,“在网络新媒体加持下,我们更应对深度挖掘抱有信心”,在未来人们对“非虚构”的接受和喜爱程度将不断提高,“好的非虚构,应当有温度有责任,这是最关键的。”
在现场访谈环节,长期关注李燕燕创作的知名诗人、文艺记者罗晓红与其对话,道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重庆出版社编辑、《燕子的眼睛》责编李梅则与李燕燕现场谈了这本书“出炉”前后的一些细节。
沙坪坝区作家协会主席、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知名诗人刘清泉,重庆集团文化艺术中心总监、重庆文艺网总监姜连贵,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中欧人文交流研究所所长李红秀,沙坪坝区文联副主席谢乐曦分别对李燕燕的创作进行了点评发言。刘清泉对李燕燕创作情况系统梳理的同时,指出李燕燕非虚构写作“三个特别”,鼓励其大胆进行探索;姜连贵总结了过去几年李燕燕的创作成就,并代表及重庆文艺网表示将持续关注其创作;李红秀指出李燕燕非虚构写作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1、介入式的叙事方式使作品风格特色鲜明;2、采用平民化视角;3、本土化风格突出。重庆作协副主席、著名网络作家“小桥老树”围绕“现实题材创作”及作品传播方式如何由“小众”走向“大众”,运用好影视改编、网络、有声书等途径作了精彩发言。
现场嘉宾与观众也进行了深入互动。
参加此次分享会的文艺界嘉宾还有《重庆晚报》资深编辑陈广庆,徐庶、常克、木兰、王京、松籽、张仲全、何鸿、刘晓霞、孙小芳、杨文、黄宁兰、田诗范、程道江等知名作家、诗人,以及王家成等知名文艺家,以及来自重庆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公益家企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