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下南街小学学生在该校中草药种植园。
资料照片
“每一笔都需要用心去感受力度、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在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常村煤矿小学校,一场硬笔书法启蒙讲座正在进行。台上,长治市榜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路广从最基本的坐姿、握笔、运笔开始教学。台下,学生仔细临摹,反复练习。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提出要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提高规范书写水平、传承优秀汉字文化。近年来,山西各地持续推进书法进校园。在忻州七中,书法名家挥毫泼墨,精湛技艺令师生赞叹不已;在吕梁市文水县兴华路小学的硬笔书法比赛上,一幅幅作品生动展现了教学成果……
山西是文化大省,戏曲、古建、中医药等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山西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深化大学思政课与传统文化结合……三晋文化正滋养更多青少年。
结合学科教学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一走进长治市下南街小学,便被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包围。
中草药种植园里,栽种着牡丹、连翘、党参等30余种中草药。教学楼里,随处可见中医药故事、名中医简介、中草药标本。
长治市处于太行山之巅,是中药材主产区。2021年,下南街小学与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联手建立当地首个“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基地”。3年来,下南街小学联合院方打造环境文化、编制系列教材、开展实践活动,构建起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体系。
下南街小学二至六年级每周固定有一节中医药文化课。为了给小学生讲清楚传统中医药文化,学校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学科教学。比如,六年级在语文学科项目学习时把《红楼梦(药膳)与文学赏析》定为主题,五年级把《中医药图谱绘画》定为美术学科项目学习主题,四年级在经典诵读时对《本草纲目》进行艺术加工……加入中医元素的课堂变得更有趣了。
此外,学校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劳动课以及节气、节日主题等实践活动。中草药种植园里,每盆花草都有学生领养人,春天种药材,夏天浇水除草,秋天收集标本;端午节制作香囊,冬至包饺子话养生,“六一”设立中医药小剧场……中医药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与认同,中医药蕴含的国学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在心中扎根。”下南街小学校长赵铁光表示。
山西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山西省各中小学立足校情、贴近学生,打造了国学经典、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的校本课程,育人效果有效提升。
立足三晋特色 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复刻的砖雕、服饰、碑刻,不同朝代的古戏台模型、戏曲文献、民俗史料……在山西师范大学戏曲博物馆,近千件藏品勾勒出戏曲发展历史,成为教学科研、文化普及的重要窗口。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开展戏曲研究已有40年,先后对全国100余个剧种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出版40部戏曲文物相关专著,培养了139名博士研究生、1200余名硕士研究生。2018年,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是山西梆子戏。
“前辈给我们打下了好基础,如何实现戏曲文化的创新性传播与传承,是我们要面对的课题。”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院长王潞伟介绍,6年来,学院在课程建设、社团建设、科学研究、展示交流等方面不断探索。
在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化园里,有一座仿古戏台。砖木结构,形制古朴,这是根据国保建筑王报村二郎庙金代戏台原比例复建的。
夜幕降临,戏台灯光亮起,山西师范大学第二届戏剧文化周好戏连台。晋城市泽州县丹川上党梆子剧团倾情演绎《吴汉杀妻》和《虢都遗恨》等经典剧目。
泽州戏曲文化底蕴深厚。今年,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同泽州县达成战略协议。“剧团进校园展示普及上党梆子文化,我们帮助当地挖掘、整理戏曲资源,擦亮文化名片,共同促进戏曲文化繁荣。”王潞伟介绍。
与丹川上党梆子剧团同场表演的还有很多学生。2019年,戏剧与影视学院成立了文艺社团“晋风社”,开展实践调研、戏曲文物讲解、“戏曲进校园”教学、助老伴童志愿服务等活动,成为戏曲文化传承的青春力量。
00后学生董鑫是“晋风社”核心成员之一,经常活跃在各种活动中。“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戏曲、爱上戏曲。”
据了解,山西立足传统文化特色,创建了110个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包括民族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
活用非遗资源 上好大学思政课
两年前,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杨荔沙参加了“非遗青年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此与非遗结缘。
“亲身体验非遗技艺、了解手艺人的坚守之后,我认识到非遗是有血有肉、倾注着匠人心血的文化载体。”之后,杨荔沙积极参与相关科研,与同学一起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今年,她被推免至山东大学读研,继续坚持传统文化课题研究。
“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热情超出预期,我们更有信心上好这堂非遗大思政课。”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乔瑞介绍,2022年以来,学院共组织300余名学生,走访非遗项目150余处,采访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作者100余人,整理采访实录近50万字。
基于学生对非遗的发展现状、困境与时代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山西师范大学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已获批多项省部级课题。学校还进一步将实践、研究成果进行转化,推出“非遗青年说”公益宣讲。
在山西阳泉干部学院,一场特殊的理论宣讲正在进行。“山西非遗青年行”团队成员陈俞帆正在给山西省到村工作大学生讲述左权盲人宣传队的故事。左权盲人宣传队成立于抗战时期,8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权开花调。
宣讲结束后,陈俞帆感触颇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热爱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坚定了我继续讲述下去的信心。”目前,“非遗青年说”公益宣讲已开展150余场,辐射10万多人次。
如今,“山西非遗青年行”活动构建起实践调研、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理论宣讲、传播传承的思政课育人体系,培育了一批有志于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青年。近日,该活动还入选了2024年度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
山西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000余项。乔瑞介绍,学校正开发非遗系列思政课程,将非遗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转化为文化育人的鲜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