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16日17时讯(文/谢士杰) 恐龙到底是灭绝了还是演化成了鸟类?人类对地球的深度钻探又能看到些什么?12月1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与王成善,来到重庆自然博物馆“咏霓科学讲坛”, 就上述问题分别为现场观众作了别开生面的报告。
讲座现场
两位院士,助阵咏霓讲坛
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在致辞中表示,“咏霓科学讲坛”是重庆自然博物馆设立的科普品牌和分享平台,邀请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传播科学新知,助推创新发展。“咏霓”二字是由重庆自然博物馆主要创始人之一——翁文灏先生所写。翁文灏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在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勘探、地震研究等多个领域有突出贡献。“咏霓科学讲坛”设立后,相继邀请了一大批专家举行讲座。
欧阳辉说,重庆自然博物馆推出“咏霓科学讲坛”,就是想在科学家和普通老百姓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能让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权威的专家能够来到我们面前,以科普教育的方式提高人们对科学发展的重视,增进人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
欧阳辉热情洋溢地向现场的观众介绍了周忠和、王成善两位院士的情况。他说,两位院士分别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在百忙之中到重庆来举办讲座,是对科学普及的重视,对青少年科学教育普及工作的大力支持。
欧阳辉
恐龙灭绝,另有一种说法
周忠和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长,主要从事古鸟类研究。在早期鸟类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分异辐射、飞行演化、功能形态、胚胎发育、繁殖行为和生态习性等方面取得了若干发现和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在中生代鸟类研究领域的工作。此外,他还在热河生物群的综合研究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恐龙的灭绝仅仅是因为地球遭遇了大的自然灾害了吗?”周忠和认为,最新的研究显示,恐龙向鸟类进行了演化,羽毛不是动物飞行唯一的选择。
周忠和认为进化是随机性的,“‘进化’更强调生物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被动接受,尤其是科技发展到今天,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表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推动力,但机遇也很重要。生物的进化本身已不仅是假说,甚至是理论,而是事实;但有关进化的过程和机理,显然还有许多假说,更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里面。
周忠和
深度钻探,等于检查身体
王成善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前校长,兼任国际沉积学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白垩纪古环境与古气候、构造隆升与沉积响应和含油气盆地分析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提出了白垩纪大洋红层和富氧作用(事件)原创性观点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部率先隆起的“原西藏高原”隆升新模式,对青藏高原含油气盆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油气资源评价。
王成善首先对地球开展的深度钻探作了形象的比喻:“深度钻探就像医生给病人进行活体取样,是对地球的‘身体构造’和‘身体机能’进行科学掌握的一种手段。”他说,从理论上讲,钻探的过程非常简单,但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随着深度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温度升高等问题越来越多。他以冰岛的一钻井为例说,钻到4000到5000米深的时候,温度就达到了400到600摄氏度。
王成善还以自己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松辽盆地大陆钻探项目举例说明。松辽钻探井深达7018米,不仅是亚洲国家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成立22年来,实施的最深科学钻井,而且也是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纪地层的科学钻井。该工程取得了地质科技四项重大突破与进展,被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誉为“灯塔”工程。他进一步解释说,通过对松辽钻探的取样研究,已经掌握的情况是,在白垩纪时期的松辽盆地的气温,比现在高10摄氏度左右。
王成善在报告中指出,白垩纪时期地球上的南极和北极没有冰川,而是一个气候温和、植被丰富、恐龙遍地的时期。也就是这个原因,北极和南极底下隐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王成善
当天的讲座进行了两个小时,既高屋建瓴又通俗易懂,所有观众都为两位院士的精彩演讲吸引。在活动的最后,两位院士跟观众们进行了互动。(本文图片均有重庆自然博物馆 王龙 摄)
现场观众互动
!